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貪腐“35歲現象”何以出現

原標題:貪腐“35歲現象”何以出現

少數年輕干部“初入仕途,就走歧路”?近日,《半月談》刊文談干部貪腐“35歲現象”:少數年輕干部在現實世界貪污腐化,于虛擬世界追求“刺激”;行政級別普遍不高,涉案金額卻不一定少;“臨時身份”的年輕政府雇員,成腐敗治理薄弱區。新型代際特征,凸顯腐敗治理新態勢,檢驗腐敗治理新效能。

“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年輕干部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正處在長本事、長才干的大好時期,本應珍惜光陰、不負韶華,如饑似渴學習,一刻不停提高,立足崗位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宗旨。貪腐“35歲現象”重回輿論焦點,年輕干部如何拒腐防變反復引發關注,背后反映了社會對“清廉是福、貪欲是禍”至理的再要求、再動員,國家對“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再重申、再強調。

客觀講,年輕干部的腐敗行為多集中于基層,以“散點多發”“小額高頻”等形式外顯。相較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對官場造成的根本性破壞,干部貪腐“35歲現象”更多以“細無聲”的樣態潛存,不良影響緩慢而持久。“天下百姓都盼廉,廉則利民”,官員腐敗的后果之一便是損害群眾切身利益,“35歲現象”直接影響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破壞性后果同樣不容忽視。

年輕干部生逢偉大時代,肩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重任,本應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緣何有人失敬畏、丟戒懼、踩底線,一而再背離初心使命?是拒腐防變的能力不足,還是貪圖安逸的心思太重?從包括記者調研在內的多方結論看,內外誘因致使部分年輕干部防線失守。具體而言,理想信念先天不足、后天退化導致他們跌入貪腐泥潭;腐敗侵蝕與監督弱化引致他們越陷越深。此外,在基層干部年輕化的背景下,尤須警惕“能吏易腐”困局,謹防技術型官員、專家型干部以權謀私、蛻化變質。須知,政治上有問題的人,能力越強、職位越高危險就越大。

“貪似火,無制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破除干部貪腐“35歲現象”,一刻不停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根本。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方能真正實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于年輕干部而言,既要“扶其上馬”,也要“管其全程”,著眼“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多管齊下,推出針對新型代際特征的監督管理措施;告誡他們守住內心,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引導其系好“第一粒扣子”。(靜子)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