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揚大研究團隊遠程助力春耕春種

眼下,徐州市睢寧縣的小麥已經大面積進入拔節期,揚州大學農學院“慧眼識麥”研究團隊技術人員也進入忙碌時段。他們每天“云端”聯系當地農戶,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分析當地小麥長勢,提供精確水肥管理方案。

“慧眼”,讓種植更加高質高效

據悉,團隊利用衛星遙感精準種地、監測灌溉、勘測災害等技術手段,為廣大農戶裝上“智慧之眼”,既省去了春耕農忙時節下田奔波的勞碌,也便于農戶們更及時精準進行管理決策,讓大田種植管理更加高質高效,得到了廣大農民的一致好評。

“江蘇是小麥種植主要區域,品質難以區分、價格難以提升、銷路難以拓寬是擺在廣大麥農面前的三大難題。”“慧眼”系統研發指導老師、揚州大學農學院朱新開教授說,“我們希望通過系統的應用和推廣,既幫助農民種好麥,又能打開銷路,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據悉,該系統以無人機遙感監測技術為核心,利用模型分析進行小麥籽粒品質預測,并生成品質分布圖,便于農戶進行針對性優麥生產。

從“頭”提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團隊成員之一、揚州大學農學院張偉軍博士介紹,為了幫助更多農民實現從“頭”提升,團隊依托系統為當地麥農提供了“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精準種植指導服務,引導廣大農民實現小麥優質高效管理種植。

范振云是當地的一位種糧大戶。2021年起,他在“慧眼”團隊的指導下改良了小麥種植方式,利用遙感衛星、無人機等設備和數據,進行土壤情況調查、小麥長勢健康診斷和產量品質預測,“智慧化”開展小麥種植。

新技術不僅為農戶帶來便利,還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據范振云測算,以前自己每年生產投入要10多萬元,收益20余萬元;現在投入下降了一半,收益卻提升了20%左右。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一輩子靠天吃飯。現在好了,智慧農業的手段不僅讓我解放了雙腿雙手,也促進了增產增收。”范振云說。今年,他表示將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土地流轉多承包200多畝土地。

“傳統小農戶應對不了現代農業集約化發展,我們搭建了‘慧眼’平臺,構建了龐大的下游銷售平臺數據庫為使用的農戶提供產銷鏈條式服務,如今通過優麥分類、訂單購買的方式,農戶每畝小麥能提升400元,既增加農民種植收益,又促進優質專用小麥產業良性發展。”朱新開說。

“知天而作”,讓農業更“智慧”

在“慧眼”系統的牽線搭橋下,睢寧縣地方50多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涉農企業簽訂了產銷合作協議,不僅大幅提升了當地優質專用小麥規模化種植面積及產量,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規模化種植帶,還大大加強了產銷對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眼下,疫情給當地的春耕農事作業帶來了一定影響,通過‘慧眼’系統的大力推廣,廣大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種植情況,打開市場銷路;我們也能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自己及周邊人安全的情況下,開展春耕指導活動。”徐州市睢寧縣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李振宏說,“‘慧眼’幫我們地方農技人員解決了大問題。”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加大人工智能與遙感技術的融合研發。“通過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加碼’,進一步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團隊指導老師、揚州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劉濤表示,希望以“慧眼”為起點,通過推動農業信息化技術規模化、體系化發展,讓農業從“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讓農業更“智慧”。

標簽: 揚州大學農學院 廣大農民 高質高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