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全球熱推薦:公私募熱議人工智能 主題演繹還是投資新主線開啟?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陳玥馬嘉悅)2023年以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題材股輪番演繹,結構性行情進一步凸顯。


(相關資料圖)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行情的分化趨向極致。東財Choice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全市場主動權益基金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回報為3.85%,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回報為2.33%。有26只基金回報超過30%,幾乎全部是TMT主題基金。與此同時,35只基金跌幅超過10%,新能源車、光伏、軍工等題材成為“重災區”。

4月以來,TMT板塊波動顯著加劇,人工智能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TMT方向究竟是反彈還是反轉?大漲的同時,有哪些風險需要警惕?一系列問題期待著專業投資人的深度解讀。就此,多位今年以來業績領先的公私募基金經理分享了自己的深度思考。

特邀嘉賓:

銀河智聯基金經理鄭巍山

嘉實信息產業基金經理李濤

天弘創新成長基金經理周楷寧

遠信投資聯席首席投資官謝振東

相聚資本研究總監、基金經理余曉暢

睿億投資研究總監熊林

數字經濟,TMT異軍突起背后的深刻邏輯

記者:您是怎樣理解“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外延的?

鄭巍山: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的發展與基礎算力、數據中心、計算機網絡、信創、信息安全、數字治理生態等一系列科技、制度領域的進步有密切關系。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可以關注作為其能力支撐的信創產業以及信息安全產業。

李濤:數字經濟的內涵廣泛,囊括多個細分行業,圍繞著數據產生、傳輸、計算、儲存和商業模式運用,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移動寬帶、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線上會議、視頻直播,甚至小到上網繳納水電費等。該方向未來有望呈現此起彼伏的細分機遇。

謝振東:數字經濟的概念比較寬泛,我們更具象地去理解數字經濟的內涵,就是全社會整個生產流程及場景數字化的過程,這其中涉及到不同產業環境從數字生產、采集到處理的全過程。傳統生產流程在不同特征領域,由于數據孤島、采集確權標準以及商業化特征模糊的問題,仍有較多尚未“數字化”的環節,而更充分的經濟數字化搭建,長期來看有利于政府、企業及微觀主體更好地實現經濟運營的定量管理統籌和預判回溯,以及全新商業化場景的創造。

記者:2023年以來,TMT板塊的表現一騎絕塵,基本面情況究竟如何?未來還有哪些可以期待的機會或者需要警惕的風險?

余曉暢:整體來看,TMT板塊基本面處于向好修復階段,不過目前板塊交易熱度較高,部分細分行業或個股的表現是預期走在了現實之前。以光通信板塊為例,今年全球需求大概率會較為疲弱,但市場預期AI爆發下算力擴張疊加流量需求上升,將帶來光模塊需求的增加,該板塊近期的上漲更多基于長遠預期而非基本面改善,后續存在一定風險。

鄭巍山:2023年一季度TMT板塊反彈幅度較大,究其原因,基本面改善帶來的機會比較明顯。往后看,二季度是驗證商機改善的階段,三季度和四季度是比較重要的驗證招投標與業績兌現的階段。同時也可密切關注“數據要素”的政策以及人工智能的技術紅利機遇,一些商業模式方面的突破會打開與之相關的軟硬件公司的長期成長空間。

李濤:短期來看,在AI關注度持續提升、市場情緒極度亢奮的情況下,TMT板塊成交額占比升至40%左右,短期情緒出現過熱信號。但從中長期角度看,本輪人工智能投資尚處于早期,持續看好后續細分方向機遇。此外,我們還需要清醒地了解到,在產業熱度下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會漲,因為在行業趨勢演繹的同時,不僅意味著新的生產力誕生,還意味著對傳統模式的顛覆,“冰與火”并存。因此投資者如果想要擁抱數字經濟大機遇,建議還是交給專業基金經理和投研團隊更好。

周楷寧:TMT板塊經常產生主題性行情,但在投資過程中需要關注產業趨勢和業績驗證,以堅實的邏輯來支撐投資決策。

我所管理的產品從去年三季度就開始加倉計算機板塊,主要是因為當時板塊的勝率和賠率已經很高。僅從計算機板塊的費用端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計算機公司都開始控制人員增速,這將會帶來很好的利潤彈性。進入四季度后我們繼續加倉的邏輯在于,從收入端看宏觀經濟在2023年的增長肯定好于2022年。到了今年2月份,我們比較明確地表示,計算機板塊的利潤彈性較大,預計板塊不僅僅是季度的投資機會,從全年來看或將長期具備比較優勢。

熊林:受益于宏觀經濟修復,全球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開啟,疊加半導體等科技領域的自主可控趨勢,以及文化傳媒領域監管放松等因素,TMT板塊基本面情況趨于復蘇,只是各個細分領域在復蘇節奏上存在先后順序。整體來看,人工智能產業的爆發在拉快行業反轉時間點的同時,也推高了行業基本面反彈的高度。

不過,后續需要警惕市場預期過高、交易過熱與人工智能在產業推進和應用落地節奏上不匹配的風險,比如當市場預期過高,階段性產業推進不及預期時,相關板塊股價會出現較大波動。中長期來看,目前國內外科技企業均將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的產品研發和落地,產業推進如火如荼地展開,在交易擁擠階段性釋放后,整體板塊有望在產業基本面向好下繼續上行。

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如何看待?<span style="font-family:monospace;font-size:12px;background-color:#FFDD88;"

記者:今年以來,人工智能引發全球關注,在A股市場也掀起了熱潮。您覺得人工智能是一種題材炒作還是一類長期機會?

鄭巍山:我覺得人工智能是一類長期的機會,而非是短期的題材炒作。AI會是國內外推動發展和投資的方向之一。這也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新一代AI技術有望開始全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周期。

周楷寧:展望后市,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會持續滲透到很多行業,市場關注度或將維系,但隨著上市公司年報和一季報披露,行情可能會走向分化和擴散。當前計算機板塊部分公司已經透支長期的終局凈利潤,這些公司的潛在賠率并不高,對于這些公司在股價高點會進行減倉,并將精選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基本面支撐的優質科技公司。

熊林:人工智能是短期炒作還是長期機會,取決于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能否得到兌現。如果后續核心上市公司上兌現了較高的業績增長,并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經濟效率,那么將呈現出長期投資機會。

目前從我觀察到的情況來看,由于產業投入和研發不斷向前推進,人工智能將對經濟社會造成深遠影響,會大幅提高經濟的生產效率且降低成本,核心受益的上市公司業績兌現的概率較高。目前我們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主要聚焦在整體產業中具備卡位優勢的環節,并優選在業績上最有可能得到兌現的上市公司。

記者:就人工智能三要素數據、算力、算法來看,哪些在投資上會有更大的機會?

鄭巍山:我認為未來幾年在數據和算力兩個環節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伴隨著數據規模與數據質量的重要性提升,數據要素基礎制度的重要性提升,數據安全的必要性提升,未來同一領域的企業中,誰擁有大規模、高質量的數據,誰就擁有了數據核心壁壘,這會對數據安全保護提出更高要求,也將衍生出隱私計算等新興技術;其次,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底層基石,2023年有望成為AI算力需求升級的重要拐點,而且由于部分高端GPU芯片受限,國產算力芯片迎來發展窗口期,未來的空間廣闊。

李濤:目前相對更關注因需求持續釋放而受益的算力板塊和因數字經濟發展受益的數據要素板塊。隨著國內廠商相繼布局類似模型,算力需求或將進一步釋放,算力基礎設施產業有望迎來增長新周期。其中,產業鏈供給端的核心環節或將率先受益,或可重點關注算力芯片,人工智能數據服務商相關環節上布局較早、技術突破較成熟的優質龍頭企業,以及提供IDC算力服務相關的數據中心。

與算力并駕齊驅的是“數據”。2021年我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達到815億元,“十四五”期間將突破1749億元。在政策導向下,未來數據要素市場化將為人工智能等算法模型提供更多高質量訓練數據,同時也有望帶來更多細分機會。數據持有商、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商和服務商的投資機會均可關注。

余曉暢:算法對應大模型,算力是訓練大模型所需的底層硬件支持,比如芯片、光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數據則可以理解為垂直行業中特定數據的訓練,以適應特定行業的需求。在投資機會的選擇上,我們認為三要素各有機會。其中,國內大模型公司雖然和海外公司存在一定差距,但經過不斷積累,未來1-3年時間可能會出現可以匹敵OpenAI的企業;在芯片領域,龍頭GPU(圖形處理器)公司未來會對國際領先水平有所追趕,在特定領域形成競爭優勢;在數據領域,我們傾向于選擇在垂直行業本身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因為其卡位足夠有優勢,結合AI賦能企業價值會得到充分擴張。

科創主線持續演繹投資方向如何把握?

記者:進入二季度,科創主題在二級市場中投資熱度不減,該如何把握接下來的投資機會?

鄭巍山:后續TMT基本面或出現提升,一部分因素來源于經濟恢復的力度,數字經濟和數據要素的發展進度也可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來源于新技術新應用對行業的拉動。但是,我們要看到行業存在中長期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警惕的短期風險,例如對AI產品行業落地的情況要保持一份客觀清醒,短期內在某些應用領域落地的進度以及成熟度可能存在不及預期的情況。

李濤:未來還是要立足于業績,尤其在這個位置,因為估值都已經有所提升。從最近公告的年報,包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的展望,是估值走到了業績的前面。接下來我們覺得要靠業績來推動。在細分方向上,更看好信創方向,包括數據要素和AI智能化的機會。

謝振東:今年TMT板塊的表現可以概括為“周期環節觸底復蘇、成長板塊擁抱AI”,很多企業和細分行業仍處于機會大于風險的狀態。

具體來看,首先,電子環節目前產業基本面已經出現積極變化,上市公司報表基本面則有望在今年一季度到二季度有所體現,我們會布局產業中主業中期演繹路徑清晰,同時有新業務線孵化能力的企業;其次,在AI相關領域,經歷過第一輪的普漲后,我們下一個階段的研究投資重心將落實到落地和確定性兩個維度,即理解其所處環節的產業演繹變化方向,以及標的公司的卡位是否居前,也就是說,二級市場投資已經基本進入拼深度產業認知和快速學習能力的階段。

在AI產業鏈中,除算力鏈外,我們正努力對標海外AI孵化的新興商業模式,去尋找國內相應具備供給端瓶頸的生意,以及潛在可能受益的終端新硬件場景。而且OpenAI作為重大生產力工具會重塑相當多行業的生產組織及流程效率,但在重塑過程中,部分行業的現有格局或許被打散,龍頭企業可能換位,因此我們尋找在收入和商業模式上具備準入壁壘的環節,這包含但不限于部分行業的某些特許經營權、版權IP壁壘等,類似這樣的細分行業能夠充分享受人工智能變革浪潮下的紅利。

記者:一季度在軟件行業表現亮眼的同時,近期硬件方面如半導體芯片也有一些表現。您覺得這是出于人工智能題材的帶動還是半導體自身基本面的一些變化?

鄭巍山:人工智能對算力芯片的拉動是非常大的,根據NVIDIA發表的文章以及Trend Force公布的數據進行測算,訓練100個GPT-3.5 175B模型對AI服務器出貨量的拉動接近10個百分點。如果說這是人工智能題材的帶動,不如說已經看到實際的對算力芯片的拉動。就半導體自身的基本面來說,本輪半導體周期從景氣度分化走向了細分領域等待復蘇的時刻。IC設計廠商的庫存在不斷消耗,渠道和終端客戶廠商的庫存基本回歸正常,行業即將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下半年有望看到整個行業的復蘇。

李濤:某種程度上“硬件即軟件”。世界上最優秀的科技公司是軟件公司,因為它們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都是解決了底層軟件的一些問題。海外科技公司的飛躍式發展已經給我們清晰地刻畫出中國計算機行業發展的遠景,當下我們已經具備了深厚的基礎,未來中國可能產生世界級的軟件級公司,對投資來說,長期的向上路徑已經清晰。

余曉暢:半導體行業的表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AI本身對算力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對服務器相關芯片行業的景氣帶動明顯;二是經濟復蘇背景下,消費類需求有望觸底回升,與此同時,半導體行業整體庫存持續邊際改善,后續基本面修復將更加明確,代工廠的經營數據也大概率會在下半年環比向上;三是半導體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工藝突破,以及晶圓廠的擴產帶來了板塊預期的修復。

軟件和硬件是相輔相成的,雖然軟件的落地兌現需要一定時間周期,而半導體硬件的迭代會更快,但回歸到股價層面,相關板塊的演繹相對同步,均來自于AI帶來的價值擴張,是股票長期愿景的體現。在硬件領域,我們可能更偏向于投資與AI相關度不高但基本面良好的標的。

熊林:半導體等領域上漲既源于人工智能替代帶動,也有自身行業基本面變化的原因。以存儲芯片為例,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爆發提升了AI服務器的需求,增加算力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數據存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周期性因素,存儲價格連續下跌,導致三星、美光等全球存儲巨頭財報業績大幅下滑,龍頭公司開始降低資本開支并進行減產,市場預期存儲行業有望反轉。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未來硬件和軟件行業均存在較大上漲潛力,只是前期軟件領域大幅上漲后,階段性硬件板塊的關注度逐步提升,后續如果行業拐點信號愈發明顯,硬件板塊可能呈現更大的階段性上漲潛力。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