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國際化是中國出版業必然肩負的使命


(資料圖片)

原標題:國際化是中國出版業必然肩負的使命

近期,筆者先后在上海參訪了民進成立舊址紀念館和上海書展,重溫了民進出版的故事、感受了上海書展爆棚的人氣。了解了中國出版的過去、親歷著中國出版的現在,那么,中國出版的未來又會是什么樣?或者說,我們該如何描述2035年,乃至2050年中國出版的模樣?

其實,出版從業者和專家學者早已嘗試對中國出版未來場景進行過各種描述。無論是數字閱讀還是融合出版,各種景象都非常令人期待。而在這些未來場景中,筆者堅信出版國際化必然會出現,而且一定能成為未來中國出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筆者看來,出版國際化應包括六個方面:第一,選題策劃國際化。策劃一本書,其選題方案應當不只考慮本地市場,還要考慮其他國家市場;第二,編輯出版國際化。編輯一本書,對圖書的把關要考慮到不同語言背景的需要;第三,營銷發行國際化。即要在立足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更好地接軌國際營銷發行市場;第四,銷售收入國際化。創造的收入途徑要向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擴展;第五,人才建設國際化。即需要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能夠高效開展國際出版業務的專業化人才團隊;第六,戰略布局國際化。企業戰略發展著眼于整個國際出版市場進行布局,成為全球化出版公司。

縱觀歐美出版強國,無一不是出版國際化程度高的國家,那些叫得上名號的大學出版集團,也都在出版國際化上取得了傲人成績。探究其出版國際化的表現,主要在三個層面:第一,在具體圖書項目層面,對應方式主要是圖書上的版權貿易。第二,在業務經營層面,對應方式主要是圖書出版國際化合作。第三,在企業戰略層面,對應方式主要是在海外開辦、投資、收購出版發行機構。近年來,盡管中國出版集團、中國科技出版傳媒公司等在出版國際化的探索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整體來看,中國出版國際化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存在著重視不足、發展緩慢、形式單一、收入有限的問題。時至今日,中國出版國際化已經不再是一道附加題,也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中國出版業必然肩負的使命,是中國出版未來發展的必然道路。出版國際化是加強中國國際產品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中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中國成為全球出版強國的首要標志。據此,筆者認為,中國出版的國際化可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第一,根據中國出版實際情況,結合加強傳播能力建設和新時代中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將出版業國際化納入產業發展規劃的試點工作,做好與之有關的理論研究和市場調查,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將出版發行單位國際化水平納入發展評估的指標體系,從經營、人才、項目、收入等更多維度,來評價出版發行單位的國際化工作。

第二,加強和出版業國際化有關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建設,大力促進中國出版發行機構的國際化發展。鼓勵不同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圖書版權貿易、國際出版合作和開辦、投資、收購海外出版公司,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優選企業、發行企業,開展出版國際化工作,對國際化工作開展卓有成效的企業,不論其所有制形式,均給予同等的扶持和獎勵。

第三,在國家層面,以更大的力度推動版權的國際貿易,促進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將版權輸出工作從重視數量向既重視數量更重視質量轉變;從主要重視國際傳播社會效益向既重視社會效益,也重視經濟效益轉變;從主要依靠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向從市場獲取經濟回報轉變,并最終從整體上形成良性循環。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和國際影響的提升,中國出版界原創好作品越來越多,圖書版權將發生本質變化,將中國的聲音轉變為世界需要聆聽的聲音,中國出版人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大有所為。

(高義程,作者系民進成都市委會委員、成都市青羊區政協委員、銳拓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