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界大地震,亟須告別“以藥養醫”模式
【資料圖】
原標題:醫藥界大地震,亟須告別“以藥養醫”模式
隨著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視頻會議的召開,一場針對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的反腐風暴正式拉開序幕。近日,云南省紀委監委網站發布一則題為《緊盯風險點斬斷利益鏈!普洱市深入整治醫藥領域腐敗問題》的文章,其中提到,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鏟除盤踞該縣醫療衛生領域近20年的行賄“毒瘤”,在強大震懾下,全縣醫療衛生行業有403人主動說明問題、退贓、上交不當得利。
在剛剛過去的一周,強勁的反腐風震懾整個醫藥行業。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全國多個醫藥學術會議宣布延期,包括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陜西醫學會、廣西醫學會等8家舉辦方,發出過相關學術會議延期的公告。畢竟,這些會議多由風暴眼中心的醫藥公司贊助,而與會者多為醫院院長和各科室主任等。所謂全覆蓋,就是說這場反腐風暴不僅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也覆蓋了基層醫院。實際上,有不少縣醫院書記、院長出現“小官巨貪”現象,景東縣的醫藥腐敗正是如此。
為何大到城市里的三甲醫院,小到景東縣這樣的基層醫院,醫藥腐敗都如此嚴重?目前醫藥腐敗的現象,與多年來醫院收入來源的機制問題密切相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公立醫院走的是“市場化”路線,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權威醫改專家李玲教授指出,公立醫院的政府投入大概10%都不到,90%以上的收入都要醫院自己去創收,國家基本上是不管醫院的投入運營和分配的。這就意味著,醫院的主要收入都要依靠創收,甚至每一個科室和醫生都有創收指標和壓力,開藥、檢查、醫療器械的采購都與創收密切相關,這就是以藥養醫機制下的醫院收入結構。醫院不僅有創造收入的責任,也有分配收入的權力,如此之大的自由裁量權背后即意味著巨大的尋租空間。
針對以藥養醫機制下的“看病貴”問題,近年來,已在陸續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在醫保局成立后,通過醫保談判藥品價格并進行集采,相關藥品就不再需要醫藥公司與醫院進行對接銷售,也就是不存在“帶金銷售”的空間了。目前,集采已進行了8次,但集采的藥品只占很小的部分,要從根本上改變醫療界以藥養醫的格局,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目前以藥養醫的格局沒有被改變的情況下,如果未能為醫院提供合法的、充分的收入,那么大量醫院與醫護人員的收入來源將成問題。實際上,目前醫護人員的基本工資仍然不高,主要收入仍為獎金,而獎金的構成則與檢查、開藥等創收項目有關,其中,不乏“灰色收入”。在景東縣的案例中有多達403人主動說明問題、退贓、上交不當得利,也說明這一類問題的普遍性。
以藥養醫的模式當然是不健康的,也不可能持續存在。在反腐的同時,如何深化醫療改革,讓醫院和醫護人員擁有陽光體面的收入,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醫院的收入來源,在切斷醫藥腐敗后,需要加大財政投入以支撐公立醫院的正常運營,也需要通過合法途徑改變醫院的收入結構。另一方面,是醫護人員的收入結構問題。在此前的醫改實踐中,曾經嘗試過將醫生的收入僅與其診察、護理、手術、治療等醫療服務價值與水平掛鉤,工作量代替創收量成為衡量標準,讓多勞多得真正得到體現。讓醫生的收入與水平得以匹配,讓就醫者享受的醫療服務質量得以提升,雙贏局面是通過擠掉不正當溢價,而達到新的平衡。
醫藥反腐已在醫療界掀起風暴,除了反腐引發的“大地震”,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人們看得了病、看得好病,還需要進一步深化醫療改革,從根源上解決以藥養醫的機制問題,讓人們得以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南方都市報社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