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直播:打通“活態傳承”的任督二脈
原標題:非遺進直播:打通“活態傳承”的任督二脈
【資料圖】
7月26日,“非遺主播沙龍”江蘇站成功舉辦。在現場,不少來自江蘇各地的95后、00后評彈、昆曲、錫劇等非遺傳承主播們進行了精彩的表演,還講述了他們學習鉆研傳統技藝,以及接觸和愛上直播的心路歷程。
根據此次沙龍發布的數據可知,江蘇非遺直播場次、觀看人數、直播人次等均有亮眼的表現。過去一年,江蘇地區非遺直播超51萬場,觀看人次達17億;3.4萬名江蘇非遺主播在抖音開播,帶來超675萬小時技藝演出。全國每16位非遺主播中,就有1位來自江蘇,原本流行于江南的江蘇非遺文化正通過觸網直播出圈。
眾所周知,非遺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尤其是地方特色的文藝往往能集中展現地方文化。所以,非遺傳承便成了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各方力量在非遺傳承方面雖然都下了功夫,但是因為地方文藝的小眾化,以及博物館式展出不夠“活潑”,傳承效果并不理想。
借著互聯網東風的網絡直播在非遺傳承方面正展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效果。從此前其他省份公布的數據以及平臺發布的年度數據看,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萬場非遺直播,平均每分鐘就有13場非遺內容開播;同時,瀕危非遺全類目都通過平臺找到了“新觀眾”。過去一年來,有116位30歲以下認證非遺傳承人活躍在平臺上。除認證傳承人外,超1000位00后在抖音身體力行弘揚非遺傳統文化。
這樣的數據說明:非遺傳承并未因其小眾化而難以傳播,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并非毫無興趣,關鍵還是在于平臺的加持,能夠讓非遺傳播的窗口越來越大,跳脫出傳統舞臺的限制。此外,有了互聯網氣質的加持,非遺也可以更好地契合年輕人的文化消費特點,從而實現對非遺的現代化“改造”。
而這些之所以能發生的關鍵邏輯鏈又在于:互聯網直播為非遺傳播打開了新天地,年輕的網民們可以通過打賞等方式對非遺進行支持和關注,而正因為有了打賞支持,非遺傳播在互聯網中能夠獲得更大的創新激情。如此良性互動之下,非遺傳承就展現出鮮明的“活態傳承”特色。
在這樣的新生態下,直播與短視頻中天生的互動性、智慧化、沉浸感使得網民們能夠突破時與空、虛與實的界限,哪怕隔著屏幕,也能夠觸及非遺背后的匠心和古韻。此外,直播與短視頻技術的發達,也進一步解除了傳者的限制,人人都可以成為非遺內容的創作者、傳播者,關于非遺的“臺前幕后”“書里書外”都能得以全景式立體呈現。所以說,非遺傳承從靜態走向活態,從守舊走向創新,從單向走向交互,這種互聯網氣質的融入,可謂為非遺傳承打通了“任督二脈”。
誠如我們在此次活動現場所看到的,幾位來自江蘇的非遺主播無不都是用這種“活態傳承”的方式,讓非遺通過“+演藝”“+教育”等方式,展現出勃勃生機,讓那些原本養在深閨的小眾文藝不再“曲高和寡”。
這種直播式的“活態傳承”何以能展現出如此大的威力?其實背后的原因并不難發現,最根本的原因是對非遺傳承的人性關照。非遺傳承從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播,而是需要以滿足人性需要為出發點的文化傳播。傳統的博物館式傳承終究只是機械應對,而關照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文化訴求,把非遺融入到互聯網場域中,并且挖掘出非遺文化的現代元素,讓非遺傳承與時俱進,這樣的新型傳播方式自然能博得滿堂彩。
此外,這種“活態傳承”還遵循了現代社會原始樸素的商業關系。現代社會繞不開商業邏輯,觸網的非遺傳承在主播和網民之間建構起純粹的合同關系,至于是贈與還是服務關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以合同為載體的契約關系下,彼此雙方都能各取所需:主播們不僅能夠通過演出獲得經濟收入,更能在精神層面更有獲得感,而觀眾則能獲得切身參與非遺保護的成就感。
總之,在“活態傳承”之下,非遺的“破圈”變得觸手可及,這無疑是現代文化傳播的幸事。(聿銘)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