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科研應該充滿無邊際的想象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我們的科研應該充滿無邊際的想象
近日,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在個人社交賬號上講述了一段最近參加博士生推免面試時的經歷,在學界引起關注。
顏寧所參加的博士生推免面試,面試者“基本是國內生物醫藥領域所能招到的資質最好的本科生和碩士生”。顏寧提了一個開放性問題:假設時間來到10年后,你已經成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獨立帶領一個實驗室的博導),你擁有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優秀的科研團隊、充足的經費、完善的實驗設備、大把的時間),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么?換一種說法,這一輩子有什么科學問題或者技術難題,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覺得今生無憾了?
這其實是在問未來的生物醫藥領域研究者,你的夢想是什么?這個問題像極了人們在年少時被問及未來的夢想是什么,而多數人的回答雖然寬泛,但大多志向遠大。相比之下,顏寧對其所提問題得到的答案并不滿意,她“總期待著有一兩位同學能腦洞大開地講講——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學研究對象,真的就沒有讓人發自內心想鉆研的么?”因此在她的社交賬號下,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達了看法。比如,“剛開始讀研的時候會有某種信念感,但是會被一次又一次地告知,你這個想法毫無意義。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做這個能發幾分的文章?”
年少時的夢想能夠大到無邊無際,而經歷了專業教育之后的夢想變得局限,這也就不奇怪顏寧此次經歷能夠引起討論,因為從中所窺見的正是當前學界所需要克服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當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年輕人的想象,正在被各種各樣或主動或被動的因素制約著。然而,想象對于自然科學研究而言,至關重要。
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很多新的進展、新的突破,正是由于無邊際的想象得到了系統、科學的驗證。就如醫學領域的罕見病克魯宗綜合征,簡單而言是顱縫早閉導致頭骨被套上“緊箍咒”,影響大腦發育。在現代醫學技術的支持下,在嬰幼兒時期發現克魯宗綜合征,有望通過手術治療,而這一手術思路對人們而言是瘋狂的:需要將患病兒童的顱骨重塑,“把腦殼拆下來,掰彎再裝回去”。這就是一種突破傳統、常規認知的想象,而這樣的想象付諸實踐是能夠服務人類社會的。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能夠證明,人們無邊際的想象是能夠真正實現的,并且已經或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顏寧在面試時的經歷,能夠說明當前的科研環境所面臨的壓力。這些壓力有些是很具體的、老生常談的、但尚未得到很好解決的,有些來自生活、家庭和社會環境。給這些年輕的學子和正在從業的科研者,以更好更寬松的環境,正是社會所需要改變和突破的。另一方面,不能將所有的原因歸結于外部因素,也該從個體身上探尋,為何在科研領域上不敢想象了。
豐富的想象力、大膽的實操方向等,都應該是年輕學子所應該具備的,不管當前的身份是本科生、研究生或只是高中生。想法不怕對錯,敢于想才有更多實踐的可能。科技無止境正源于此,人類社會各領域因科技受益也源于此。(光明網評論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