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觀熱點:為何英美湊到一起,就像要干壞事的樣子


(資料圖片)

原標題:為何英美湊到一起,就像要干壞事的樣子

英國首相蘇納克于6月7日至8日首次正式訪美,這個旨在進一步促進英美雙邊特殊關系的訪問,卻讓多個第三方國家感到被針對、被牽涉甚至被威脅,在當代國際關系中實屬罕見。事實證明,依照所謂“盎格魯—撒克遜價值觀”構筑起來的英美同盟,所產生出的地緣政治負能量遠大于建設性。它倆湊到一起,總給人感覺是要謀劃不好的事情。

比如協同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是蘇納克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的重點議題;蘇納克想尋求建立類似軍事聯盟的“經濟聯盟”,則引起歐盟的警惕,自英國“脫歐”之后,它作為美國安插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的作用直線下降;蘇納克此行,針對中國的意味也是不少的;就連很多英國國內的民眾,也對蘇納克在拜登面前大獻殷勤的卑微姿態感到不滿。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外交搞到今天這個地步,當然不能歸咎于蘇納克一個人。與他的前任特拉斯、約翰遜相比,蘇納克在諸多國際問題上的態度相對還要“務實”一些,在整個英國政壇也不算激進的。擺在蘇納克面前的首要任務是讓英國疲軟的經濟盡快脫離困境,嚴重的通脹問題需要化解,但現在并沒看到他有什么好辦法,仍然是沿著英國依賴的戰略路徑,把寶基本都押在美國身上,這除了讓英國的對美依附性越來越強之外,沒有其他的作用。

決策者缺乏足夠的政治能力、魄力和想象力,讓英國始終在一個小圈子里打轉,跳不出去??梢韵胍?,蘇納克寄予厚望的“英美經濟同盟”,一定會讓他失望。英美關系已經嚴重不對稱了,英國一直在矮化、貶值,在美國面前的議價空間也越來越小。這決定了蘇納克這趟訪美的成果范圍將是很有限的。正如英國《衛報》所說,方向盤掌握在華盛頓手里。但其實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蘇納克能在一些議題上表現出自主性和獨立性,避免在一些與英國自身利益無關的事務上跟風炒作,這無疑將給英國外交帶來更多主動而非被動。

在外界看來,英國已經差不多成為“美國歐洲分部”,在眾多涉華問題上的表態和舉措,與華盛頓如出一轍,甚至表現得更加激進。就在蘇納克訪美前幾天,英方還毫無根據地炒作“海外警察站”“間諜攝像頭”等議題抹黑中國,這讓人很難不懷疑是為了給蘇納克訪美“伴奏”。對美的戰略依附性,表現為對中國的攻擊性,這與英國的國家利益嚴重不符。一項最新的歐洲民調顯示,盡管美國對歐洲又拉又壓,但近半數歐洲受訪者仍將中國視作“必要的伙伴”,這一比例在所有選項中是最高的;而一旦中美因臺灣問題爆發沖突,絕大多數受訪者希望保持中立。這是歐洲真實的民意,同樣需要引起唐寧街十號的重視。

據報道,蘇納克用英美軍隊在戰場上獲得的勝利來類比經濟合作,那么在冷戰后,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等地,美英在戰場上的“合作”都帶來些什么呢?如今,蘇納克又要把拉小圈子、搞陣營對抗那一套,拼命往經濟領域引,甚至與美國建立“類軍事”的經濟聯盟,無論是從人心向背上,還是從客觀規律上,倫敦都不只是跑偏了方向,而根本就是走反了路。

“脫歐”后,英國面臨的困境或許還需要時間來尋找出路,但這種尋找應是理性的,而不是沉浸在“盎格魯—薩克遜世界”的舊日迷夢,或者執著于成為“西方老二”的急功近利,甚至為此不惜犧牲外交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天,其他國家和美國對談就能替代與英國的接觸,那么英國外交的價值何在?如果“英美特殊關系”是唐寧街唯一的救命稻草,那么華盛頓制造的鍋它是不是也要多背幾個呢?(環球時報社評)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