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世界播資訊】最大民營婦兒醫院爆雷 不能讓孕產婦來扛雷

原標題:最大民營婦兒醫院爆雷 不能讓孕產婦來扛雷

“禍不及孕婦”,該是基本底線。她們應該被更多地關照保護,而非被侵害權益


(相關資料圖)

連日來,中國最大民營婦產專科醫院集團和美醫療爆雷,旗下醫院要求住院孕產婦轉院的消息,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企業有盈虧,本是正常市場景象。作為中國首個上市高端婦產醫療集團的和美醫療,是中國私立醫療服務市場先驅,在全國民營婦產醫院領域中具有較高知名度,與它曾經的輝煌相比,其百子灣院區陷入困境,難免讓人發出“其興也勃,其衰也忽”的感慨。

但興衰首先是企業自己的事,現在看,此事受到輿論聚焦,主要是因為那些孕產婦受到“連累”的遭遇:她們原本是沖著“婦產連鎖第一股”“高端服務”的名頭而去,交了動輒數萬元的高額費用,本該得到高質量的護理照料服務,不料迎來的卻是“院未必轉得了,錢暫時退不了”的處境。這其中,有些孕婦正在待產中,或是剛完成剖腹產處在劇痛中。

更離譜的是,從報道情況看,該醫院因拖欠房東2800多萬元房租都要搬走了,可公示的搬家截止日后還在收產婦高額的護理費用,以至于出現了“上午交完錢,下午得轉院”的情形。這很難回避拷問:既然爆雷已成事實,為什么還要利用信息不對稱收割這些孕產婦一把?這跟某些機構在跑路前還隱瞞事實卷一筆預付費有何區別?

前腳收完錢,后腳讓轉院,剛交上的錢還沒法退,坑的還是“老弱病殘孕”中的孕,這很難不刺激公眾的怒點。在涉事醫院官微評論區,很多憤怒的孕產婦在留言中就指斥院方“騙孕婦的錢,有良心嗎?”鑒于該醫院的業界影響力,此舉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小。就此看,有關方面顯然該給受害方和公眾以明晰交代。

據報道,今年1月前后,有新資方有意對該醫院進行計劃承債式收購;3月20日,醫院高層、新資方和多個監管部門及數十位維權的供應商、員工、客戶,就協調轉院、退費事宜開了協調會。在善后過程中,希望涉事各方能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盡力保障那些孕產婦的正當權益,醫院爆雷了,但不能讓她們“扛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事涉及的是知名民營醫院,實控人又是“莆田系”代表人物,和美醫療旗下醫院還曾涉備受關注的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很多網民又將矛頭對準了民營醫院。這有失偏頗:部分民營醫院確實曝出了亂象,這些亂象也確實需要正視,但不能給所有民營企業扣上“不正規”的帽子。作為公立醫院的補充,民營醫療機構起到了彌補醫療資源供給短板的作用,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將民營醫院一竿子打死。

回到此事上,作為對一般生育護理服務的差異化補充,高端婦產醫院滿足了部分人的個性化需求。只不過,眼下有不少婦產醫院遭遇了困境:就在過去的2022年,北京太和婦產醫院大樓出現拖欠房租問題,坐月子的產婦與嬰兒被趕出醫院;北京恒和醫院也因產科病人數量下降,難以運行下去;A股上市公司江河集團旗下淮安澤明婦產醫院宣布因長期虧損無限期停業……2022年5月,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余小寶就提到,疫情以來已有2000多家民營醫院破產倒閉。

這其中,既有疫情沖擊的原因,也有人口出生率下滑的影響,但相形之下,醫療機構自身的戰略誤判與決策偏誤,通常是最致命因素。在生育形勢變化與經濟增長趨緩的大背景下,高端婦幼服務的需求受到沖擊在所難免,這必然帶來市場格局洗牌。當此之時,民營醫院理應看到大趨勢做好準備,該完善就完善,該轉型轉型,而不是自恃生育服務是剛需、牌照是稀缺資源而不做綢繆。

無論如何,婦產醫院興也好衰也罷,不能因為經營問題就讓身為用戶的孕產婦倒霉遭罪,特別是那些身體正虛弱正需要調理的孕產婦。“禍不及孕婦”,該是基本底線,她們應該被更多地關照保護,而非被侵害權益。(佘宗明)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