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播:鄉村振興,農民的聲音須用心聆聽
原標題:鄉村振興,農民的聲音須用心聆聽
(相關資料圖)
近日,在《農民視角的鄉村振興》新書發布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葉敬忠展示了其研究團隊的調研成果:目前農民最關心、最迫切希望解決的依次是醫療、教育、養老、就業、種糧等九個方面的問題。
這是一次深入鄉村的調研活動。自2021年3月起,葉敬忠帶領一支43人的研究團隊,在山東、湖南、陜西、浙江、河北等5個省共計10個村莊開展了“農民視角的鄉村振興”研究,共完成農民問卷529份,完成對基層干部、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的訪談154份,訪談資料156萬字……
調研收獲滿滿,也有出乎意料的發現。
葉敬忠透露,“接受訪談的529位農民中,有近40%沒有聽說過鄉村振興”,其坦言,“咱們在北京可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我們天天談怎么可能沒聽說過,但農民真正的生活現實可能跟我們想象中還是有點距離。”葉敬忠分析稱,“我們看到的是大量討論的繁榮、文字的繁榮,我們的討論是官員、學者主導的,農民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
“接受訪談的529位農民中,有近40%沒有聽說過鄉村振興”,“農民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這些現象之所以讓人感到意外,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在城市里和輿論場上早已成為熱門話題,也被公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為什么調查樣本顯示,農民對其知曉率不算很高?另一方面,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始,中央就三令五申,要激活鄉村內生動力,“讓億萬農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為什么學者到了鄉村后卻發現,“農民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
眾所周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或者說聽到的不多的問題值得充分重視,因為這關系到鄉村振興中農民的主體作用能否充分發揮的根本。
近來中央強調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就是對脫離群眾的工作作風的全面糾偏。
事實證明,只要沉下心來,放下身段,和群眾交心,以農民為師,就能看到真問題。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可能很難體會農民在醫療問題上的焦慮。農民反映,“鄉村很難留住好醫生”,“村里只能看看常見的病,生病了經常被推到鄉里,鄉里又推到縣里或市里”。調研發現,有44.2%的農民表示,“看病就醫”是其家庭主要支出之一。即使目前家庭沒有重大的看病就醫支出,農民努力掙錢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萬一未來家庭成員生病,能夠得到較好的醫療服務。
農村養老方式比較單一,隨著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在調研村莊,70.3%的老人為“老兩口”共同生活或獨居,子女照護越來越少,而且目前農村居民養老金水平也尚未達到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
全國有51.2萬個行政村,異質性是鄉村的基本特點,因此要求國家政策的實施必須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各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現實。中央多次強調鄉村振興不能“一刀切”,但在一些地方,有關部門不顧農民生產生活的特點,制定各種“不準”、“不得”、“不允許”的禁令,并整齊劃一地移植到村莊,強加給農民。導致有農民感嘆,“政策到了‘下面’有時變得讓人難以理解”……
發現問題不是根本,解決問題才是目的,但發現問題始終是解決問題的前提。類似葉敬忠教授團隊所做的調研當然越多越好。只有這樣,在鄉村振興中作為主角的農民的聲音才不會被淹沒,也才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民的擁護中順利實施。(南方都市報社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