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重點聚焦!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重在改善營商環境、鼓勵科技創新

原標題: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重在改善營商環境、鼓勵科技創新

聯合國日前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中預測,2023年,印度總人口將超過中國。這一預測引起公眾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擔憂。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也要看質量,中國人口紅利并沒有消失。

當前,關于“人口紅利消失”的論調,體現的是一種通過人口增長和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促進經濟增長的簡單線性理解。然而,經濟持續增長是復雜的、綜合指標體現的,并不單純依賴人口高速增長和低勞動成本就能實現。結合近年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和中國經濟增長實踐,如下公式可從供給側來理解經濟增長過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濟增長=(系數×企業家精神)+(系數×技術進步)+(系數×資本積累)+(系數×勞動增長)

以上公式說明,經濟增長可以分解為四部分,分別是:企業家精神、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要素投入的增長,各部分都有相應的貢獻系數。嚴格來說,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的相對貢獻是不同的。在經濟發展早期,技術進步還不明顯,全社會資本積累存量水平也較低,此時唯有依靠勞動要素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大和增速高,也有利于維持低勞動成本和實現快速的資本積累,從而走上資本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快車道。

然而,從全球經濟增長的歷史來看,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國家能僅通過勞動力增長和資本積累,就實現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跨越。原因很簡單,資本積累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決定了資本積累存量規模與其邊際回報率可能成反比,因此,當經濟體的資本積累達到較高規模后,簡單的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驅動系數會下降。所以,那些資本積累高的發達經濟體已經不再簡單依賴投資來驅動增長,而是轉向消費和科技創新。更何況人口增長也有其自然規律,持續保持高速的人口增長和勞動力投入增加是不可能的。

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勞動要素投入和資本積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可避免地會下降,那么,此后的經濟增長由哪些因素來驅動呢?這就需要回到技術進步和企業家精神驅動的增長模式上來。技術進步有助于實現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因此,勞動力不足的短板可以很大程度上由資本積累來緩解。此外,激發企業家精神必不可少,因為推動科技創新創業面臨較大市場風險,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同樣離不開企業家精神,因此,沒有充分活躍的企業家精神,是無法實現科技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

理解了經濟增長的模式轉換,就不難發現,當前中國人口總量規模負增長和讓出“第一人口大國”位置,對國家經濟前景的影響事實上非常有限。中國已經基本上走完了依賴勞動要素投入和資本積累驅動經濟增長的過程。接下來,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鼓勵技術進步,而這離不開優質的營商環境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中國和印度在營商環境便利度和人才儲備方面存在差異。根據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便利度排名,中國營商環境便利度在全球總排名是31,而印度是63;在分項便利度排名方面,中國在開辦企業、登記財產和執行合同方面的排名分別是27、28、5,而印度在上述三個分項排名是136、154和163。由此可見,中國營商環境與印度相比,仍有較大優勢。另據世界銀行的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36.13%,而同期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超過48%,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接近60%。另外一些學者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印度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352,而中國為8.71。就人才儲備而言,當前中國的人才紅利優勢仍然相當明顯。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強,人口紅利逐漸向人才紅利轉變,人口總量規模的輕微下降,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這一轉換過程是曠日持久的。未來,競爭的關鍵在于營商環境和科技創新,因此切實改善營商環境,鼓勵技術創新,對于中國將人口紅利轉換為人才紅利至關重要。

(作者:陳建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教授)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