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今日播報!本科生給諾獎報告挑錯彰顯科學精神


(資料圖)

原標題:本科生給諾獎報告挑錯彰顯科學精神

近日,一封來自瑞典的感謝信抵達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向斌的郵箱,感謝他和學生木清(化名)發現并指出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背景報告中的一處筆誤。(據《半月談》)

2022年12月,在完成“大學物理”課程延伸學習時,清華大學大二學生木清發現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背景報告的量子糾纏swapping推導中存在漏洞,并通過與老師王向斌共同驗算推導證實了該筆誤。老師幫助木清把發現的問題反饋給了瑞典皇家科學院,對方誠摯接受并按照建議更新了報告版本。

作為一名普通的大二學生,木清敢于從自身知識儲備出發,對被譽為學術權威的諾獎背景報告提出質疑、指出錯誤,不僅彰顯了當代大學生的自信和勇氣,也給很多人上了生動的一課:學術面前人人平等,不必迷信科學權威,要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驗證。科學恰恰是在批判、質疑和獨立思考中發展的。而專業機構的及時回應和積極認錯,也讓人看到他們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

大學不僅是傳播知識的地方,也是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通過質疑來理解、拓展知識的地方。任何權威都存在一定的知識局限、時代局限,進入大學后,學生要通過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批判性地看待既有的知識。當然,這種質疑不是否定,而是基于邏輯與事實的追問。就目前來看,我國教育在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許多孩子從小接受“要聽話”“要虛心”的規訓,產生了對師長、對權威的迷信,成了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而當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被限制在各種標準答案和權威的“框框”里時,他們就很難產生挑戰權威的勇氣。

筆者以為,在日常教育中,學校、教師應對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特發現給予肯定與呵護,引導學生勇于打破傳統的學術范式,挑戰學術權威,完成從接受知識為主責到探索科學未知為己任的轉變。除了學校、老師、家長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勵,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以更加寬容的態度對待各種不同的科學思想。只有這樣,獨立思考、敢于挑戰權威的科學精神才會發揚光大。(孔德淇)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