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老俞,好樣的!
昨天,西湖街道俞橋村俞莊隊79歲的老黨員俞步連剛從村委會幫忙協調矛盾回來,又馬不停蹄來到隊里當起了鄰里間的和事佬。這位退休老人如今是整個村里最忙碌的人之一。
新書記上任了,要來老俞這里串門,請他多為村里發展出謀劃策;家庭、鄰里有了矛盾,要請老俞主持“大局”,他的話總是令大家信服;哪家遇到難處,老俞不請自到,召集鄉里鄉親一起,幫助共渡難關……
【資料圖】
守護村里老人們的『夕陽人生』
“丁大姐,中午家里燒了肉圓,盛點給你嘗嘗!”“謝謝老俞!太麻煩你了!”昨天中午,俞步連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菜來到隔壁90多歲的鄰居家。俞步連口中的丁大姐是一名獨居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年事已高,但好在勉強能夠自己照料自己。看到老俞送來的肉圓,丁大姐躬著身軀連連道謝。
“年紀大了一人生活不容易,子女平時來得少,作為鄰居能照看點就照看點。”俞步連看不得老人的孤單,隔三差五送點飯菜,幫忙買點生活所需,替她打掃打掃屋子,偶爾還陪她拉拉家常,把她當成親人一樣照看。
俞莊組23戶人家,像俞步連、丁大姐一樣的老人將近16戶,老齡化程度非常高。俞橋村作為西湖街道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板塊,很多隊都已拆遷,俞莊隊還在留守。“年輕人都出去打拼了,留下的都是我們這些老骨頭了。”俞步連感嘆同時成了村里留守老人們的“大家長”,守護著這群跟他一樣的老人。
每天一早,俞步連吃完早飯就挨家挨戶“串門”。隊里2位老人患了腦梗,臥床在家,俞步連每天上門陪著聊天,幫他們燒燒水,掃掃地;哪家有個頭疼腦熱,俞步連第一時間上門看望,還順便幫忙去鎮上抓點藥;有老人想姑娘、想孫子了,俞步連帶著自己的智能手機,上門撥打視頻幫他們網上聊天……
年近80的老俞在守護村里老人們“夕陽人生”的道路上樂此不疲。他說,村子就像個大家庭,人生晚年相互扶持才能其樂融融。
樂于助人的熱心腸
“年輕時的老俞就是個熱心腸!貸款幫別人家蓋房子、娶媳婦!”聽聞記者前來采訪,不少鄰居特地跑到記者面前夸上老俞一段。
1995年,俞步連已從西湖副業公司經理崗位上退休,當年同村一名俞姓村民老土基房子破舊成危房,但卻沒錢修繕。俞步連在自己都掏不出多少錢的情況下,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500元借給村民蓋房,甚至連借條都沒有寫。此后,俞步連還又借過一次500元給這名村民購買拖拉機,幫助其謀生。
在老俞身上,令人感動的故事遠不止這一樁。一次莊鄰蓋房子過程中不幸摔了下來,這位莊鄰本就家庭拮據連看病都拿不出錢,老俞得知后又發起募捐,最終募得700多元,幫助這戶人家解了燃眉之急。
老俞的熱心腸,感染著村里的村民。“我們都很敬重他,平時他的建議我們都聽!”在大家看來,老俞心地善良,處理事情也能“一碗水端平”。
“村組事務有矛盾需要協調,老俞不僅沖在最前面,還能把矛盾解決掉。”俞橋村黨總支書記陳慶才告訴記者,在基層治理中,老俞不僅積極參與,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
“這是我父親當年榮獲勞模的獎狀,我一直收藏在身邊。”俞步連從家中小心翼翼取出一張獎狀,上面是1980年省政府對當時西湖公社余橋大隊余莊生產隊的嘉獎,而俞步連父親俞春兆時任余莊生產隊隊長。
這份年代感十足的獎狀,凝聚了“家庭精神DNA”,成為俞步連家庭家訓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這份獎狀我保存至今,就是希望父親的奮斗精神能夠激勵我,也能激勵我的孩子們。”俞步連告訴記者,他從小教導兩個兒子做人要孝順、守本分、懂謙讓。
俞步連的岳父晚年中風,臥床十年;俞步連的母親晚年腿受傷,臥床十一年。在這相互交集的十幾年間,俞步連把他們一同接在身邊,和妻子一日三餐、端茶送水,十幾年如一日,從沒有半點怨言,讓兩位老人體面地度過了晚年。
“我們在做,孩子們在看,也在學。”俞步連告訴記者,家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看在眼里,也會學在心里。多年來,俞步連一家和和睦睦,成為遠近聞名的五好家庭。
“一大家子從沒紅過臉,兄弟二人又能互相扶持,我的人生感覺很圓滿了!”俞步連說,雖然快80歲了,但能發揮余熱做些平凡小事為村里貢獻力量,能看到子女和睦家庭幸福,就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