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注:馬原喪子引熱議,健康和生命不容試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馬原喪子引熱議,健康和生命不容試錯
3月22日,《人物》雜志發布文章《城堡里的馬原》,講述了作家馬原的兒子馬格病逝的全過程,引發全網關注。據馬原于2022年6月8日發布的微博,馬格已于2022年6月1日離世,當時年僅十三歲,是一個身高185厘米的帥氣男孩,且雖然年齡不大,卻已經寫出了數萬字的散文和小說,有些已經發表在全國著名刊物上。當時在微博下,不少網友表示了遺憾和悲痛,但也有網友對馬原應對疾病的方式,表示不能理解和接受。
馬原是著名的先鋒派作家,他的小說頗受民眾歡迎。此外,馬原坎坷的人生經歷,也讓人倍感揪心。他于2008年確診肺癌,此后放棄治療,搬到西雙版納的大山中,堅持用自己發明的“換水”方法治療。他的兒子馬格于2021年被確診患有馬凡綜合征,這是一種罕見病,可導致心血管發生病變。父子倆都才華出眾,卻天妒英才,讓人扼腕嘆息。不管馬原對待疾病的態度多么不對,但白發人送黑發人,馬原首先應該得到的是更多的關心和安慰。
讓不少網友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在孩子的疾病發展過程中,馬原幾乎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比如,雖然孩子遲至2021年被確診,但早在孩子出生時,就已出現癥狀,醫生說孩子的心臟“好像沒愈合”,但馬原并沒有帶孩子積極尋求診療;馬格上一年級時,在學校體檢中測出心率超過130次/分鐘,意味著孩子的心臟功能已經受損,當時妻子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馬原沒有同意;此后,孩子被診斷為心臟二尖瓣膜閉鎖不全,需要做微創手術,但馬原態度堅決地認為,心臟和腦不能動手術,進而耽誤了診療的時機。
馬凡綜合征雖然是一種很難治療的遺傳性疾病,并且預后很差,但馬原的應對方式,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沒有關系。尤其要看到,二尖瓣膜閉鎖不全若能及時做手術,馬格的心臟功能很大可能會得到較好的恢復。馬原對待自己疾病的態度頗為另類,因此可以看出,他應對兒子疾病的方式,與是否愛孩子無關,而與他的疾病觀有關。他對待疾病的錯誤觀念,不僅讓他本人難以獲得正規的抗癌治療,而且是其兒子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起事件值得思考的地方是,父親是否可以剝奪兒子的就醫權。當監護人不能對未成年的孩子履行法定的監護義務時,法律可以要求其嚴格履行監護義務,甚至可以剝奪其監護權。被監護人的就醫權涉及到其健康甚至生命,不帶孩子看病,與不能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相比,在對孩子的危害上性質更為嚴重。值得深入探討的是,法律是否應該出臺更明確的規定,要求在孩子必須就醫的情況下,監護人有責任讓被監護人的就醫權得到保障。
此事也警示我們,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不應該有出格的想法和另類的行為。健康和生命不容試錯,相信科學、遵循診療原則,才是正確的選擇。馬原的做法雖然屬于極端個案,但過于相信偏方,對疾病發展演變過程自有一套理論,且固執己見等,則是常見的現象。要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民眾不斷提升自身健康素養、端正對待疾病的態度。(羅志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