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后,如何提振消費信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3·15”曝光后,如何提振消費信心
今年“3·15”晚會曝光了十類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件,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
從曝光內容來看,聚焦日常生活,體現民生關懷的基調沒有變。“調出來的假香米”關注食品安全,“戴在頭上的刀片”明確國家標準,“不能點擊的短信”深挖網絡詐騙。每一次曝光,揭露的都是一連串的疏漏;每一次監督,都力求對既有問題進行挖底刨根。
晚會播出后,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迅速行動起來,走訪、排查、整改,取得初步成效。上海、安徽兩地市場監管局已對轄區內涉假香米企業進行查處。河北滄州翻新絕緣子涉及電力工程招標,市委書記表示嚴查“保護傘”,刀刃內向的精神值得肯定。涉事企業和個人多通過社交平臺回應質疑,表示會吸取教訓、嚴肅整改。晚會落幕,但后續工作剛剛起步。
一片“整改”聲中,青瓦房古村落景區工作人員的回應顯得格格不入——晚會已揭露“三點式”安全帶存在的隱患,工作人員仍聲稱“目前沒有整改的考慮”。此番回應自然引發網友不滿。次日,當地文廣體旅局對該項目下達停業整頓通知,爭論方才告一段落。
被曝光仍不反省,“頭鐵”行為當狠糾。分析工作人員的發言,“未發生過事故”就可放任隱患不管,安全意識淡薄暴露無遺。難道非要等到事故斷送一個家庭的幸福,毀掉景區聲譽,方才知道反省?安全紅線不可有絲毫逾越,任何狡辯都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
思想麻痹、鉆營逐利,僥幸心理仍存于不少商家心中。又如晚會曝光的“劣質頭盔”“低質量水泥管”都有國標參照,但涉事企業甚至把產品分為“國標”“非標”售賣。知法犯法并借此牟利,對消費環境亦是一種損害。
今年“3·15”晚會的主題是“用誠信之光照亮消費信心”,從此類曝光中,不難理解消費信心困于何處。輿論監督的力量一次次證明,妄圖欺瞞消費者、洗脫責任,只能自食惡果。晚會一年只有一次,要讓“3·15”變成“365天常態”,需要嚴格落實監督整改,更需要企業引以為戒、自查自糾,把誠信良知深深刻在心頭。(默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