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信息:殷墟馬車告訴我們什么
(資料圖)
原標題:殷墟馬車告訴我們什么
2月22日,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包括甲骨文在內的諸多重大發現,展示了中國輝煌的歷史和考古的重大成就。但筆者想聊的卻是殷墟里發現的物件:馬車。
在很多人印象中,馬車應是中國的發明。學古文,“千乘”“萬乘”是常見的詞匯。然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中原地區最早的馬車出現于殷墟,而馬車起源于西亞或西伯利亞草原地區。在商王朝不斷對外交往征戰的過程中,吸收借鑒至中原地區。之后的兩周時期,馬車作為兵車,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征。
這真是大大顛覆了認知,這也說明中華文明從最起初形成時,就有開放的胸懷。不只是馬車,殷墟考古發掘已充分證明,當時長江中游的金屬資源、長江下游的硬陶與原始瓷、東部沿海的食鹽、北方草原地區牲畜,甚至是遠至南海的海貝、龜甲等呈四方匯集之勢到達殷商都城。
考古發掘還表明,殷商方國之內,其文化面貌與王畿地區高度一致。甚至在我國更大范圍內分布著的不同青銅文明,也都深受殷商文明的影響。在三星堆遺址的祭祀坑中,大量青銅器、玉器的風格與殷商王畿地區十分相近。
文明的生長如此,科技發展也是如此。像殷商“拿來”馬車,輸送青銅技術一樣,科技也是在雙向交流之中進步。科學技術是各國人民在同自然作斗爭中長期積累的共同財富,各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各自的貢獻,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借鑒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科技發展要勇爭一流、各顯風流,不能希求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包打天下。在競爭中創新,在協作中爭先,才能保持不斷創新的活力。這就是殷墟里的馬車駛過歷史的塵煙要告訴我們的。(呂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