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熱門:“孔乙己文學”背后的就業選擇問題
(資料圖片)
原標題:“孔乙己文學”背后的就業選擇問題
春招時間到了,“孔乙己文學”火了。
孔乙己是一個貧困潦倒卻不甘與“短衣幫”為伍而自視高人一等的讀書人。對于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而言,在找不到一份如意的工作時,也會哀嘆說:“如果我沒有上過大學,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絲。”“都說學歷是敲門磚,結果卻筑成了自己下不來的高臺。”這一刻,他們跟無數登高后愴然涕下的古人一樣,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很多時候,人們對“讀書”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美好期待。但這也意味著,當你的學歷無法轉化成相匹配的回報時,積蓄多年的期望值就會狠狠抽打到身上。“這孩子,讀書讀傻了!”在這句話上,長輩們的口徑格外統一。
于是,一份不能銜接上好工作的文憑,往往就成了雞肋似的長衫。三年前,“寒門貴女”鐘芳蓉考上北大后填報了考古系,一時間引得輿論嘩然,不少人直呼她“糊涂了”。這些質疑者雖有好為人師之嫌,卻也把這個殘酷的現實話題放到了臺面上: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常常是魚和熊掌的關系。
即便是填志愿時不惜用高分換來的熱門專業,在畢業時也可能成為“夕陽專業”。視頻網站B站上有個學土木工程的“大猛子”,終日身居工地與泥頭車相伴,薪水卻少得令人發指。選專業有如炒股,可你手中大概率只有一兩只股票,想換新就要在時間和精力上付出高額成本。
哪怕押對了寶,也躲不過學歷貶值的大潮。有人考研兩年,讀研三年,讀出來后驚訝地發現自己能找到的工作反倒不如當年,而當年一起畢業的同學已經干到了管理層。同樣的崗位,當年普通本科的學生就能干,現在卡死了要“985”“211”,也讓無數人高喊“走了冤枉路”。
面對這種境況,難道畢業生只能絕望了嗎?并不盡然。
風物長宜放眼量。許多人從小到大成績優秀,在剛從學校步入社會時,可能會有一些心理落差。但人生并不是一個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由無數起起落落構成的。
找第一份工作時的折戟固然令人沮喪,但我們的人生還遠未定型,更不可能像孔乙己那樣,被一碟茴香豆和兩條斷腿困在魯鎮里。當下的風浪只是對我們的考驗,不必脫下長衫,也不必放下筆桿,更不必因為一時的失敗而否定自己的整個人生。(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