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儀征以林下菌菇撐起“致富傘”


(相關資料圖)

“一期規劃林子50畝,種植菌菇30畝,3月底可采收第一批菇……”昨天,談起村子里的特色林下菌菇種植項目,儀征市劉集鎮白羊村黨總支書記郭俊打開了話匣子。記者采訪發現,白羊村盤活林下用地,栽培食用菌類產品,靜謐的林間正孕育著新的希望。

走進白羊村特色林下菌菇種植項目現場,一大片灰白色的意楊樹映入眼簾,樹下一排排覆蓋著稻草、秸稈的小土包里,長著大球蓋菇。這種菇又名赤松茸,營養價值高,口感極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前景廣闊。

郭俊介紹,村里農田大多已流轉給了大戶,可用耕地少,只靠稻麥輪作不足以帶領鄉親們致富。經過多次走訪調研,最終決定利用村里林地資源豐富的優勢,盤活林下用地,挖掘林地資源潛力。去年4月,白羊村開啟特色林下菌菇種植項目。清雜清灌、整土整墑、引進試種……村干部們全程參與,從“啥也不懂”干到“熟練精通”。

“這就是菌絲,菌種埋入后,等溫度達到15℃至20℃,菇才能長出來。現在溫度不夠,還在休眠期。”工作人員邱德云撥開覆蓋層,查看大球蓋菇生長情況。只見泥土中已長出一片片白花花的菌絲,再過不久,一枚枚紅紅的大球蓋菇就會星星點點地探出頭來。

邱德云原是村里的農技員,退休后賦閑在家,白羊村開始發展林下菌菇種植后,他積極響應,帶頭學起了新技術。

“下種、管理和采收都很簡單,老的少的都能干,一個人一年能有2萬元收入。”郭俊介紹,大球蓋菇產業用工需求量大,長期工一天大概要50人,忙起來還得雇零工。“今年是第一次收獲,效益好的話,工人們還可以把技術向身邊人推廣。”

林間的“新伙伴”,為村民生活增添了色彩,帶來了致富新希望。“我們已經聯系好了銷路,一等品進商超,普通品進農貿批發市場。因為大球蓋菇采摘是有季節性的,村里還采購了烘干設備,準備加工成干菇常年銷售。同時我們也與抖音平臺溝通,等菇出產的時候,將開展抖音直銷。”郭俊算了一筆賬,刨去成本,一畝大球蓋菇的純收入在1萬元左右,一年預計將帶來3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除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大球蓋菇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據了解,大球蓋菇從種植到采摘,整個過程不需要使用任何化肥、農藥,可以直接利用谷殼、稻草、玉米芯、木屑等農林副產物和農作物秸稈進行生料栽培。收獲后留下的肥料還能被樹木吸收,有益樹木生長。

“以林養菌,以菌促林,鄉親們吃上了‘生態飯’。”郭俊說。

標簽: 營養價值 工作人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