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點評!社區更友好,晚年更幸福
(資料圖片)
原標題:社區更友好,晚年更幸福
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近日印發《關于開展2023年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今年將創建1000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2月22日央視新聞客戶端)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22年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9%。養老不再只是老人和單個家庭的事,而是關乎整個社會和諧的大事,需要各方參與,才能破解養老難題,讓老人安享晚年。
鑒于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目前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以及居家養老三種社會主流養老方式中,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是最普遍、最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習慣的養老方式,既可以避免老人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又可以方便子女就近探望照護。但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也面臨著諸多難題。比如,缺乏專業化、缺少輔助器具、生活不便等。
對此,國家出臺政策進行引導,社區也進行了諸多創新。重慶市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百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為上了年紀的獨居老人安裝家庭養老床位,通過床帶、手環和可視對講等智能設備,實現對老人的24小時智能看護;上海江灣鎮街道虹馥社區根據居民需求開設了唱歌班、舞蹈班、氣功班、環保班、智能手機班等各類老年社會組織和文體團隊,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燕華花園社區建成“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居家養老服務站輻射該社區3個小區共920多名60歲以上老人……既能享受到家的溫暖,又能享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各地的創新之舉大大增強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而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就是要交流總結各地社區養老的成功經驗,推而廣之,讓老年友好社區建設更快推進,早日實現全國城鄉社區普遍達到老年友好型社區標準的目標。
老年友好型社區,顧名思義,就是要讓老人生活得更舒服、自在。因此,一是要硬件、軟件相結合。既要加強社區道路無障礙建設,對老年人住房的地面、如廁洗浴設備等進行改造,降低生活風險。支持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醫養結合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多種形式的健康養老服務。同時,也要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組織開展適合老人的休閑活動,讓他們老有所樂。
二是要共性、個性相結合。要關注老人的共性需求,提供健康、就餐、洗澡、就醫等普惠服務,也要關注老人的個性需求,尤其對于部分特殊困難老人,要送服務上門,補齊養老短板。對于老年友好型社區,要有共性的標準,也要體現出各個社區的個性。比如,有的小區文化資源豐富,可以多提供老年文化設施,組織老年文化活動;有的小區志愿服務人員多,可以讓志愿服務在養老中發揮更大作用。當然,老年友好型社區,對老年人是否真友好,還得多聽聽老人的心聲,讓老人說了算。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希望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友好型社區建成,使每一位老年人都擁有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