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熱議!為彩禮“探底”需從思想上“刨根”
【資料圖】
原標題:為彩禮“探底”需從思想上“刨根”
“高價彩禮”頻上熱搜,如何從源頭治理彩禮亂象?近日,新華社的報道深挖農村地區彩禮觀念,引發強烈反響。
彩禮這一婚俗禮儀自古有之。在“妻從夫居”的宗族社會中,彩禮一方面被視為對女方家庭養育之辛的報答,對勞動力出嫁的補償;另一方面也作為維系宗族關系的紐帶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后,“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模式過渡,彩禮也常被用作分戶而居的啟動資金,無論扎根鄉土還是奔赴城市。《私人生活的變革》中,就曾描述過這樣的有趣情景:“丈夫慫恿妻子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吵鬧,為小家庭謀得更多的利益,父母出于愛護之心多愿意妥協。”
而今整治高價彩禮,緣于其發展走岔了路。物質生活漸趨富足,也使得彩禮呈現出更多的交換屬性,沖淡了樸素的情感。作為一種人情交換,彩禮數目與面子掛鉤,在聚落內引發攀比。彩禮還延伸出價值交換的作用,關乎城鄉之間、家庭之間、性別之間擇偶權利的傾斜。更有“家庭越困難彩禮越高”“姐要彩禮弟娶妻”等現象,令許多家庭深陷其中又無力負擔。
說到底,結婚看重的是感情,追求的是幸福。要照顧到大家庭的感受,但本質上還是兩個人的事。用高價彩禮來衡量“愛不愛”“孝不孝”,不如回歸生活的點滴;借大操大辦來炫耀面子,最終“肉疼”的還是自己。高價彩禮是一把鎖,鎖住男方追求幸福的勇氣,也限制女方選擇幸福的權利。
縱觀彩禮的沿革,思想上的轉變貫穿始末。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一號文件連續三年將整治彩禮并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足見其重要性。摒棄“以婚謀財”“彩禮致富”等錯誤觀念,有助于弘揚奮斗精神,集中力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彩禮問題盤根錯節,受鄉風民俗影響很深,并通過人口流動而關聯起全局。設立婚俗改革試驗區,在全國范圍內協同發力很有必要。治理高價彩禮,不能“一管就死”“一限了之”,而是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考慮到民眾的主觀意愿,扎實走好每一步,避免“觸底反彈”。
“自己家業自己創,鄉村振興靠實干。”各地采用政策劃線、上門勸導、集體婚禮、簽承諾書等方式宣傳健康婚嫁文化,抵制高價彩禮,收到初步成效。“限高”之后,要真正做到“探底”,還需引導民眾自發地從思想上“刨根”,讓“向錢看”重回“向前看”。(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