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即時:看世界 德國通脹為何“高溫難降”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在連續兩個月下降之后,德國今年1月份的通貨膨脹率再次上升至8.7%。自去年3月以來,通脹率已經連續第11個月超過7%。
德國通脹率去年10月曾達到峰值10.4%,創下自1990年以來最高紀錄。從去年全年來看,德國通脹率升至創紀錄的7.9%,顯著高于2021年的3.1%。
(相關資料圖)
德國聯邦統計局局長魯特·布蘭德表示,2022年通脹率升至歷史高點,主要是受烏克蘭危機以來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的推動。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能源價格比前一年上漲34.7%;去除能源價格因素,去年德國通脹率為4.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3.4%,服務價格上漲2.9%。
為應對高通脹對于民生的壓力,德國聯邦政府已先后出臺數輪巨額財政救濟方案,主要涉及降低能源稅、發放能源補貼、減輕民眾稅收負擔、提供低價交通票等措施。去年底,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達成一致,包括推出49歐元全國短途公共交通月票、限制天然氣和電力價格、發放能源開支一次性補貼、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補貼等。
去年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還就設置天然氣與電力價格上限等內容達成一致,作為其緊急援助的一部分,聯邦政府承擔了消費者2022年12月份的部分天然氣和供暖預付款。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去年12月政府幫助德國民眾支付天然氣和取暖費用的第一筆一次性付款已經對通脹產生了抑制影響。
經濟學家還認為,德國1月通脹率回升主要是由于當月消費者不得不全額支付天然氣和供暖預付款,以及燃料價格略有上漲。
展望今后通脹發展趨勢,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表示,盡管今年的通脹率仍將處于高位,但“趨勢逆轉已經啟動”。該部門此前發布年度經濟報告預測,德國經濟今年將增長0.2%,全年通脹率將降至6%。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弗麗齊·克勒-蓋布則認為,盡管通脹率高峰期可能已經過去,但現在宣布一切正常還為時尚早,通貨膨脹已經延伸到經濟的各個領域。
德國哈雷經濟研究所專家阿克塞爾·林德納日前對記者表示,很難明確衡量各種天然氣和電力補貼對消費者價格水平的影響。
德國聯邦統計局專家對此也表示,之所以能源價格上漲略有放緩,但通脹率仍然保持在高水平,是因為除了能源以外,越來越多商品和服務價格在上漲,對德國家庭而言,尤其應該注意的是食品價格持續上漲。
德國工商大會總經理馬丁·萬斯萊本也提醒,今年德國經濟依然面臨較大風險,其中,創紀錄的通貨膨脹和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就是兩大重要因素。
德國央行行長約阿希姆·納格爾呼吁民眾保持耐心。他說,德國2023年通脹率仍將在7%左右的高位,但到2024年有望大幅降低,因為歐洲央行加息的效果會延遲18個月到兩年才能充分顯現。
為了減少開支增加儲蓄,許多德國民眾選擇假期不出行、降級消費、乘坐公交替代自駕出行,甚至頻繁更換工作追求更高薪水。此外一些類似縮短洗澡時間、降低游泳池水溫、囤積柴火以減少天然氣使用等做法也時而見諸媒體。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經濟學家蒂斯·彼得森對記者表示,高通脹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力降低,企業就會減少生產和投資。在價格上漲和生產減少的情況下,德國經濟或將面臨滯脹風險。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標簽: 高溫難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