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訊:經營貸置換房貸 “陷阱”而非“餡餅”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經營貸置換房貸 “陷阱”而非“餡餅”
“房貸利率高于5%的朋友們,可以考慮置換成3.7%(的經營貸)。”近來,受房貸利率持續下行、資管產品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響,全國多地出現提前還貸潮。隨著經營貸利率持續走低,與存量房貸之間的利差逐漸拉大,甚至超過2個點,部分購房者在貸款中介的推薦下,試圖用經營貸置換房貸,以節省房貸利息。
“房貸轉一轉,利息省一半”,天上真的會掉餡餅嗎?
貸款中介以利誘人,但房貸轉經營貸壓根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顧名思義,經營貸是銀行向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等經營實體發放的經營性用途的貸款。其利率之所以低,是因為享受了國家減息政策。隨著國家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少銀行貸款利率下探至3字頭。將經營貸挪用至房地產領域,不僅嚴重偏離了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初衷,也嚴重違背“房住不炒”原則。央行和銀保監會多次強調經營貸僅可用于企業經營周轉,對違規貸款銀行開出巨額罰單。2月10日,遼寧銀保監局還發布《關于提前還貸或轉貸的風險提示》,再次重申經營貸風險——“如偽造經營資料獲得貸款,則涉嫌騙貸,情節嚴重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也正說明,經營貸有特定的用途和政策指向,與按揭貸款之間的利差并非一個天然的套利空間。
房貸轉經營貸,最主要不是劃不劃算的問題,而是違反政策甚至違反法律的問題。哪怕只算經濟賬,“陷阱”也不可能變成“餡餅”。如一些人所說,換貸的人不傻,他們借低利率、還高利率是出于理性計算,中介費等成本已經考慮在內。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銀行為留住客戶主動提供轉貸服務,放松了貸款準入門檻和資金流向核查,“銀行也沒有虧,小微經營有財政貼息,資金成本較低”。但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無不影響換貸者的實際綜合成本及財務風險。“保證成功續貸”“續貸利率不變”,不在中介能力范圍之內。屆時產生的經濟成本,其實不可估量。
違規轉貸引發的思考是,如何減輕房貸利率高位站崗人群的不平衡感。
不少人呼吁降低存量按揭貸款利率,的確有助于避免一些人走上歪路。據財新報道,監管部門“很清楚利差較大導致市場上存在經營貸置換按揭貸的套利行為”,多次研討應對方案,希望把存量首套房按揭利率降到合理水平。其他的貸款要不要跟著一起動,是否會形成更多的矛盾,都需要時間去論證。對新老房貸利差,還有一條市場化的解決思路。比如,有銀行為按揭貸款客戶推出的理財產品實際上就發揮了房貸再定價的功能,變相降低了按揭貸款利率。不同城市房地產市場差異很大,市場化調節靈活性更高,值得探索。這都是“疏”的策略。
至于“堵”,“轉貸降息”套路已經引發監管部門關注,相信相關核查和追責行動也已經在路上。總的來說,經營貸置換房貸,不是個好主意。(維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