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動態丨在學生心中播下珍惜、敬畏生命的種子
(資料圖片)
原標題:在學生心中播下珍惜、敬畏生命的種子
斯涵涵
據2月1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約有20余所大學開設了生死教育相關課程。這些課程直擊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困惑、挫折和問題,“陪伴學生一起去探索對生命的思考、敬畏、珍視和熱愛”。很多課程一經推出就收獲了不少粉絲,甚至成了學生眼中的“網紅課”。
無論是“生命的省思”“自我探索與心理成長”這類有深度的課名,還是“與孤獨對話”、“墓志銘”作業等課程實驗,都吸引不少大學生沉浸其中。
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大學生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到外求學,往往會面臨適應新環境、人際交往、學習規劃、性與戀愛、就業壓力等諸多成長煩惱,孤獨感和寂寞感也可能不時涌上心頭。若不及時排解,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礙或行為偏差。近年來,一些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情況時有發生,校園惡性暴力事件也不時見諸報端,大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時下,大學里的生命教育課程多以哲學、教育學、醫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視角,從學生最關心的日常話題切入,讓師生在互動討論、模擬場景實驗中相互得到啟發,讓大學生學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孤獨、不利和失敗,學會與自己和解,由此感悟、珍惜并敬畏生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死亡教育因此顯得小眾和神秘。此前,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足夠的了解,不少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壓力和沉重是源于“對自己不滿意”“并未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辛苦一生最后還是要消失”等負面情緒。當他們在課上暢所欲言,毫不避諱地談論喪失與哀傷、創傷與死亡,以及這些與家庭、學校、人際關系等的相互影響時,一個個現實中的問號被“拉直”,他們逐漸認識到死亡是生命中的必要一環——發現生命的本質,探索自己的生命道路,由此引發的一些反思與共鳴,激勵著大學生更從容、更有智慧地迎接新生活。
當然,生命教育的實效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這些課程更像是在學生心中種下了一顆飽滿、健康的種子,人們可以“靜待花開”。生死教育相關課程是關注大學生心理訴求的鑰匙,也是教育改革以學生為本的有益探索,不僅有助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世界觀,而且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風和人際氛圍。期待更多的學校因地制宜,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思考和討論,讓更多的大學生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