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快消息!法治為無人機“導航”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法治為無人機“導航”

近日,“游客在公園用板凳將低飛無人機拍在地上”一事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稱,公園是人流密集場所,還有很多老人、小孩,無人機低飛容易傷到人,拍攝還可能侵犯他人隱私。據報道,除了侵犯隱私外,無人機在使用過程中還可能產生擾民、傷人等問題。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探索建立無人機使用申報、禁止事項清單,依法規范無人機使用。(據1月30日《法治日報》)

近年來,隨著價格越來越親民,無人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實名登記的無人機數量約83萬架,年飛行小時數達到了千萬量級,其中民用無人機占主導地位。在無人機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亂飛”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無人機“亂飛”危害多多,不僅涉嫌侵犯他人隱私,還可能對民眾的人身財產安全乃至公共安全產生危害。目前,《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經營性飛行活動管理辦法(暫行)》等法律規范主要調整民用經營性無人機,對民用非經營性無人機而言,除部分地方出臺了一些管理規定外,國家層面在管理體系上還有很大完善空間。針對無人機“亂飛”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監管機制十分必要。

為無人機裝上“法治導航”,才能避免在灰色地帶“亂飛”。相關部門應在廣泛調研、充分征集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總結各地經驗,盡快針對民用非經營性無人機制定管理規范,切實保障公共安全。比如,可參照機動車管理模式,建立無人機管理機制,提升無人機的準飛門檻,推行無人機一機一碼標識,為飛手辦理無人機“飛行證”。再比如,推行飛行線路報備制度,將無人機飛行的時間、區域、路線、高度等參數報備有關部門。此外,還應明確無人機飛行操作的負面清單,明確禁飛限飛的情形和范圍,明確無人機“亂飛”行為的懲戒措施和法律責任。

當然,在完善監管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精準發力,避免“一刀切”。毋庸諱言,無人機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對于新生事物而言,一方面要多些寬容,鼓勵其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完善監管機制,進一步提升無人機飛行的規范性、安全性,保護各方合法權益。只有在法治的軌道上飛行,無人機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李英鋒)

標簽: 公共安全 進一步完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