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多地真金白銀支持生育,輿論反應為何復雜
原標題:多地真金白銀支持生育,輿論反應為何復雜
日前,深圳市衛健委就育兒補貼發放征求意見,擬對生育的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孩子分別發放補貼7500元、1.1萬元、1.9萬元。差不多前后腳,山東濟南也發布優化生育新政,今年起濟南市戶籍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將能按照每孩每月600元領取育兒補貼,直至孩子3周歲。
(資料圖)
關于生育現金補貼,深圳、濟南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在此之前,多地已有探索,不少地方還在購房政策上對多孩家庭予以傾斜。不過,對于發錢鼓勵生育的效果,輿論反應卻較為復雜。不少人認為,不超過2萬的育兒補貼,對于生育養育孩子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對現金補貼的政策效果持悲觀態度。
政府拿出真金白銀補貼,以加大生育支持,并促進釋放生育意愿,這樣的初衷不難理解,也值得贊賞。從根本上來說,它指向生育成本社會共擔,試圖傳遞這樣一種信號:生育不僅是家庭的決策,也是公共事項,生育成本應由國家和社會共同承擔,而非家庭獨立承擔。
不過,社會輿論對此的復雜態度,倒也在意料之中??陀^來說,現有水平的財政育兒補貼,對于收入較高、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來說,確實不會成為生育態度改變的那個關鍵因素,不過對于收入較低的家庭來說,這部分育兒補貼確能起到一定的補償作用,但是否顯著到改善生育意愿,或也并不樂觀。
真金白銀的補貼,金額不高,提振生育意愿不明顯,而要達到鼓勵生育的閾值,估計對一地財政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可持續性亦存疑。要想讓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放大政策效應,不妨換個補貼“賽道”,比如加大托育公共服務供給。換個角度看,輿論復雜反應,何嘗不是在呼喚更有效的鼓勵生育政策。
此前有研究指出,兒童保育覆蓋率每增加2.9個百分點,生育率就會增加 0.82%。就現實來說,對于潛在生育群體,尤其是作為生育主體的女性來說,導致“生育恐慌”更多的還是沉重的照料負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在孩子3歲之前的照料任務,如果沒有家中長輩或性價比足夠高的市場服務來提供,那就只有作為媽媽的女性來承擔。
且不說照料任務本就繁重,對不少女性來說,由此帶來的職業風險和經濟折損,是不可承受之重。而全社會女性受教育水平以及性別平等觀念水位的抬升,則讓這一沖突更加凸顯。關于加劇性別不平等的擔憂,在關于育兒補貼的公共討論中亦有涉及。因為育兒補貼依舊以家庭為對象和單位,在傳統家庭分工模式下,這可能會變相鼓勵女性更多承擔起照料孩子的責任,這或不利于提振女性的生育意愿。
這也啟示我們,激勵或積極支持生育,從根本上說,還是要降低女性生育成本,穩定其成本預期。而這包括但不限于發展成本可負擔、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幼服務,營造平等創業就業的職場環境等。
當前,托育服務主要存在供給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模式單一等問題。眼下,或可鼓勵用人單位自建,或政府與企業合作建立托育服務機構,完善社會化托育體系建設,為0~3歲嬰幼兒提供保育和照料服務,降低育齡女性的養育負擔。值得指出的是,未來一段時間,隨著出生人口數的不斷下降,幼兒園空余學位或將增多,幼兒園做托育的時機和條件也日趨成熟。去年,北京、深圳等地已開始“試水”,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利用空余學位開設托班招收2~3歲幼兒,相關探索和統籌值得未雨綢繆。
誠然,人口是社會發展中的“慢變量”,但即便如此,人口問題對經濟社會以及家庭個人的影響,我們多少已經感知到了。留給我們的機會窗口期并不會太長,對于鼓勵生育這項系統工程,各地因地制宜、精心進行制度設計和資源投入,已刻不容緩。(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