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播報:抓住恢復機遇提振信心
【資料圖】
原標題:抓住恢復機遇提振信心
現代經濟是信心經濟,居民、企業等微觀主體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信心強,則經濟越活躍;信心弱,則經濟越低迷。受疫情和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預期轉弱、信心不足成為過去一段時間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如何提振信心、強化預期,成為2023年擴大國內需求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
值得欣喜的是,近期形勢表明,社會各界對中國經濟加快恢復的預期在轉強,信心在提振,經濟活躍度在邊際提升。盡管短期經濟社會運行在疫情影響下仍面臨一些現實困難,但大量微觀主體已經開始行動起來,希望抓住接下來經濟恢復的機遇期,加速發展。
從企業層面來講,時值歲末年初,很多企業正在作總結、定規劃。研究表明,不少企業對2023年市場環境的預期由悲觀轉向謹慎樂觀。一些曾經把“活下去”“收縮策略”“底線思維”作為關鍵詞的企業,在制定2023年發展規劃時重新轉向擴張策略,不同程度地上調了企業年度經營業績目標。有的企業已經開始增加產能、儲備庫存,為即將到來的市場擴張做好準備。
從居民層面而言,一些地區的消費尤其是服務業消費開始走向活躍。從地鐵客流量、路面交通擁堵度、商場人流量等代表性指標來看,北上廣深等城市的生活秩序已開始快速回暖。元旦假期期間,餐飲、民宿、旅游等服務業消費迎來恢復式增長,一些商場和娛樂場所再度出現了擁擠熱鬧的景象。這些“煙火氣”的回歸,既是當下居民消費恢復的生動表現,也是未來一段時期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先導性信號。
從政府層面來說,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帶動下,多地政府推出政策部署,力求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促進經濟運行好轉。有的地方政府出臺了“強信心、拼經濟”的系列政策措施;有的地方政府通過專項獎勵、用工補貼、稅費減免等舉措,支持企業穩崗增產;有的地方政府通過開展主題促銷、發放消費券等活動,助推疫后消費市場恢復。
隨著信心的提振,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恢復勢頭也將加快。投資需求在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擴量提質。制造業投資中,醫療設備、電子通信等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高位增長,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呈現企穩回升之勢?;A設施建設投資中,“十四五”重大工程項目加速推進,以醫療、教育、養老等為代表的投資加快補短板,新基建投資的帶動力量持續顯現。房地產市場仍處于短期風險與長期拐點交織的深度調整期,但房地產投資大幅收縮的局面在邊際改善,向新的平穩發展階段過渡。
消費需求在逐步恢復中也呈現出新趨勢、新亮點。過去一段時間,居民儲蓄傾向上升、消費意愿下降,居民部門儲蓄存款余額的積累速度明顯超出歷史趨勢水平。當前,新一輪消費熱潮正在醞釀和釋放。餐飲、旅游等行業可能出現較大規模的回補式消費,家政服務、養老康養服務等領域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人口凈流入城市的新市民剛性住房需求以及更為廣泛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望回暖。
信心的提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近期微觀主體的信心在邊際上已經有所改善,但與中國經濟巨大的發展潛力相比還需要持續提升。在當前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尚未完全企穩的情況下,政府應當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強化預期引導,持續促進企業和居民部門的信心恢復。宏觀上,應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強化公共政策的擴張導向,帶動私人部門信心和經濟活躍度加快上行。微觀上,應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原則,以財政稅收、國資國企、科技創新、戶籍制度與基本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以及企業家、外商投資者、科研工作者等關鍵人群為突破口,加快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激勵創新,以點帶面,為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積聚信心和動力。(馮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