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今日熱聞!守好小區公共收益的“錢袋子”

原標題:守好小區公共收益的“錢袋子”


(資料圖片)

楊維立

據12月12日澎湃新聞網報道,居民樓老化嚴重,住宅小區維修基金卻存在續籌難題,也很難讓業主再從口袋里掏錢,這已成為不少社區的痛點。近年來,上海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下轄的某小區每年通過多渠道籌集公共收益約300萬元補充到維修基金中,不僅解決了住宅小區維修基金續籌難題,完善了小區物業治理結構,還實現了公共收益年年盈余。前不久,這一成果成為第二屆上海社會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征集與推廣活動的獲獎案例,獲評“十佳創新展示項目”。

近年來,從電梯廣告收入到使用小區公共區域的租金和場地費;從快遞柜運營費到通信運營商入場費……小區公共收益“錢袋子”越來越鼓,但最終往往淪為亂賬、糊涂賬,業主合法權益被侵蝕現象普遍存在。上海這一典型案例為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范本。

據介紹,該小區在確保外墻滲水及時修繕、小區綠化不斷改善、新增電子防盜網、更新路口道閘等的前提下,還實現了每年300萬元的公共收益,其原因主要是依靠組織保障機制創新,有效地激發了業主自治力量。

一是實施居委會與業委會“交叉任職”,把業委會主任吸納進居委會班子。該舉措不僅為業委會履職賦能,也有利于形成在基層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居委會、業委會的合力治理格局,實現小區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在小區內挖掘群眾帶頭人,成立監督委員會,監委會和業委會良性互動,同時組建小區專家智囊團,由專業人士為小區公共收益收支過“秤”把關,促進資金使用效能提升。比如,專家組曾對物業采購的小區電梯維修零部件價格提出專業建議,壓縮了價格水分,避免了不必要的開支。

這樣的好做法讓小區公共收益成為明白賬,讓業主真切享受到了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帶來的經濟利益,或可為更多小區復制、推廣。而守護好小區公共收益“錢袋子”,也離不開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公開是最好的監督。在這方面,福建廈門推出的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統一代理記賬制,也值得點贊。該制度提倡以區或鎮(街道)為單位,依法依規遴選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第三方機構,協助小區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對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統一代理記賬,并配合做好信息公示,這一做法有利于促使物業不敢為所欲為,規范使用好每一筆資金。

小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期待各地進一步激活創新動力,以自治促善治、以善治促發展,不斷增強業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為居民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標簽: 住宅小區 維修基金 代理記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