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華文好書2022年11月榜單揭曉!

2022年11月榜

本期書評人:劉憶斯 綠茶 楊早 羽戈 張明揚 張勁碩


(資料圖片)

根據書評人投票,本期評出11月好書榜top10。

根據讀者投票,本期評出11月人氣榜top3。

策劃人:王姝蘄

出品方:騰訊新聞

《“天命”如何轉移

楊念群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2022年9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劉憶斯

不要被書名中的“清朝”二字所限定,其實這本書談的絕非一朝一代之事。也不要被700頁的容量所嚇到,書中文章雖環環相扣,卻又各自獨立成篇。在書中,楊念群老師詳細而耐心地(僅緒論就超過40頁)來解釋“中國”“天下”和“大一統”這三個概念。先別急著說,這三個概念誰不知道啊,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細讀并一路思將下來,三個概念的起源,流變,相互的影響和作用力,才能一一感悟,而今日中國何以至此,以及今日國人之思想何以如此,才能得以清晰。

在當下歷史著作越來越趨向跨學科、微觀史研究、個性化寫作,楊老師卻不為潮流和市場所動,執著并篤定的結合政治倫理與歷史研究,嘗試重建“眼光向上”的學問,為拓寬中國史學的解釋架構做出了具體的理論搭建與書寫實踐。此外,除了輸出思想,楊老師也對時下學界一些思潮進行了剖析和評論,他特別指出:即便現在已經是21世紀20年代,一些讀者,尤其是一些學者,仍受宋明夷夏之辯的思想影響,仍沿用簡單的“漢化論”裁量歷史,經常不假思索地為自己挖掘邏輯陷阱,并貿然且主動躍入其中。這雖是楊老師的一家之言,但我們也可以厘清目前學界一些思想觀念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左右互搏的窘境之由來。致敬,楊念群老師。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葛兆光 著

商務印書館

2022年10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劉憶斯

楊念群老師在《“天命”如何轉移》中也提到了葛兆光老師“從周邊看中國”的研究方法,而葛老師近年來確實也在致力于歷史中“文化接觸”的研究,即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接受與轉移,邊緣對中心的影響,以及從邊緣重思世界史,強調聯系、互動、影響的全球史。本書說是“亞洲史”,確切的說更多為“東亞史”(雖然書中對南海和東南亞也有涉及)。葛老師把“中國”放在這個廣袤背景和區域內來討論和分析,目的是希望我們借此看到更多的、單純在中國背景下模糊掉或者看不到的歷史線索。

本書是一本講義,因此非常口語化,不但化繁為簡,容易理解,讀者還有一種方向感和解題思路,錢鍾書先生在《圍城》里,曾諷刺一些學人拿“講義當著作”,又拿“著作當講義”,可我們就出不到百元的書價,就能看到葛兆光先生的講義,還是給博士生的講義,還不劃算?就是每一章結尾,葛老師開出的書單就已經很難得了。葛老師信奉“臺球撞擊式的全球史”,也就是各國的歷史皆非孤立,而是發展于與其他國家、區域各種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互動和聯系。“一波才動萬波隨”,這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看歷史的角度與方法。

《尋常百姓家》

幺書儀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年9月

華文好書評語 | 楊早

每一位知識分子都應該寫一部家史,但能寫好家史,難乎其難。難就難在“個人性”與“公共性”之間的抉擇,“情感”與“學術”之間的均衡。《尋常百姓家》的好處即在“入而能出,近而能遠”,家史的瑣細親和,背后卻是近代金融史、社會組織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磅礴幻變。作者有著熱烈抒情與綿密行文,又有著冷靜克制的敘事筆調。家史寫作而言,可為當世之范。

《隋亡》

陳峰韜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2年8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勁碩

隋朝的存在時間很短,甚至被湮沒在歷史大潮中,或只是與唐朝在一起而被論述與關注。本書既非編年體,也非紀傳體,而是遴選歷史片段或者時間點去還原歷史面貌。副標題“貴族時代的終章”亦很有創見,隋朝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同時也延續了貴族政治傳統,這是對制度創新的某種程度上的破壞。貴族政治下,政治權貴尤其是皇帝一旦殘暴荒淫,國家立即就會衰亡。而制度的完善,有效約束了政治貴族的產生,也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皇帝個人對王朝命運的影響。通過各個歷史細節,本書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一個王朝消亡的根本原因。

《史記的讀法》

阮芝生

花山文藝出版社

2022年7月

華文好書評語 | 羽戈

1980年,李明駿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系,大二那年,聽阮芝生講《史記》課,受益良深。若干年后,李明駿以筆名楊照行世,也曾開講《史記》,講稿精編,成書《

《國文的創生》

陸胤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年6月

華文好書評語 | 楊早

現在的“語文課”是怎么來的?回看近代變革與實踐,會發現五四至當代的語文教改敘事,其實壓抑與遮蔽了諸多可能。從私塾到學堂的變革實踐:蒙學詩教、尺牘入門、誦讀方法、識字作文,至今仍然極具啟發性。《國文的創生》以學術眼光聚焦此類議題,當然不是為時下熱門的國學生意列家譜,也不只是學術體制里的知識考古,它帶領我們重返語文教改的“原點”,回顧來路的同時,也能為當下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歷史的微聲》

王笛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2年10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明揚

幾年前,在成都參加了一場特別棒的讀書沙龍,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已故的流沙河先生與王笛先生對談。我幾乎聽不懂他們的四川話,但這一幕還是讓我在多年后歷歷在目。

這一段看王笛先生的新書《歷史的微聲》,才知道王笛是流沙河“看著長大的”,小時候經常跑到老先生那里聽故事。

這本書是王笛的“閱讀史”。王笛說,如果有人問他是什么塑造了今天作為學者的他,他會回答是“讀書”。

這幾天有一篇刷屏的文章叫《江澤民的借書證》,說“一個人的全部會映射在他所讀的書上”。看完這本書以后,我覺得王笛也會同意這句話。

《知所先后》

裘陳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10月

華文好書評語 | 羽戈

《知所先后》一書,大半篇目都是考據、校訂,而且主題多為隱晦人事。這不僅要求作者坐得了冷板凳,于讀者而言,也是寂寞的考驗。此書最令人感念的一篇文章,應數《刺汪烈士陳三才事跡新探》。陳三才是江蘇昆山市陳墓鎮(今名錦溪鎮)人,與作者的老師、著名歷史學家王家范同鄉。王家范去世之后,作者屢欲撰文紀念,卻苦于學殖淺薄、文筆枯澀,無以落紙,最終在其師忌日,撰成此文,以源出同一方水土的古賢傷悼今賢——對歷史學家而言,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紀念。

《隱武者》

何大草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2年9月

華文好書評語 | 綠茶

何大草是中國文學的一位隱者,他的新作《隱武者》,寫清末民初的一段成都往事,雖然冠以武俠的名目,但小說中透露出來的,卻是一種人生哲學的自況:可以退,可以隱,可以沉默,可以沉沒——但一個人,永遠要有選擇的自由,和力量。

力量很重要,小說寫的是“武”的力量,而小說的寫作本身,靠的則是“文”,語言的力量。借用武俠小說的術語,《隱武者》的語言功夫,接近臻于化境,簡約直接,又宛轉悠揚,似乎可以去往無極之境了。那是從《水滸》到《紅樓》留下來的語言傳統,我們正一點點失去這語言的韻味,所幸,我們終究還是懂得,這語言的,好。

最后必須強調的,是《隱武者》的好看,20多萬字的小說,兩口氣就讀完了,中間舍不得停下,又舍不得不停下。不能停,是為了把故事趕快讀下去,必須停,是為了好好念想,念想小一,元雨,念想黑妞,元菁,念想這人世間,曾有這樣一些意氣少年。

《翦商》

李碩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10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明揚

前一段,我陪六歲的女兒去上海博物館看河南青銅器展,她看到一個青銅鼎很興奮,問我這是不是用來做飯的,剛剛看完《翦商》的我促狹的告訴女兒:“也可以用來煮人頭。”她驚恐的眼神讓我有一絲后悔,但一切責任由李碩承擔。

幾年前,李碩《周滅商與華夏新生》一文震撼了整個讀書界。以這篇文章為基礎,李碩今年推出了《翦商》。這是我今年讀過最有知識增量的歷史作品,很多原本認為不可思議的說法,都在李碩嚴密的考證和推理下被證實。

十一月人氣榜

讀者投票最期待的3本好書是:

01

《半島:食與自然》 解玉軍 362票

02

《“畢達哥拉斯文體”:述學文體的革新與創造》 吳子林 355票

03

《我知道的楊振寧》 葛墨林 口述并審定 金鑫 整理 249票

標簽: 華文好書2022年11月榜單揭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