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工人日報e網評】接納與呵護,致敬英勇工作犬的最好方式

龔先生

5月12日,@中國消防 微博賬號發布了一組紀念搜救犬的照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各路救援力量齊赴汶川,其中也包括67只搜救犬。它們轉戰5個重災區,不知疲倦地搜救了10天10夜。廢墟之上,爪子被磨得血跡斑斑,但它們仍一寸寸地前行搜尋,只為廢墟之下等待的生命。去年10月,最后一只搜救犬離世。發布這組照片,就是在這特殊的日子里,向它們致敬。

《67只汶川地震搜救犬已全部離世》——單看這一新聞標題,就讓人心痛。

有網友跟帖留言說:

“應該給它們樹碑紀念,我依稀記得有一只搜救犬救了76人的命。”

“知道犬類壽命并不長,但看到這樣的消息還是淚流滿面。”

“希望更多人能夠記住這些工作犬的忠義,不再排斥它們。”

……

諸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建筑物垮塌等災難發生后,或者救援隊伍搜救迷路驢友時,我們總能見到搜救犬在現場奔跑、挖刨的身影。正是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搜救工作,讓人們對搜救犬有了越來越深的認知。

除了搜救犬,還有警犬、防暴犬、緝毒犬等工作犬,也活躍在維護公眾生活生產安全秩序的一線。此外,為視障人士提供服務的導盲犬也同樣屬于工作犬的一種。

今天,我們為67只汶川地震搜救犬全部離世而難過,而借這一特殊時機,我們有必要反思一個問題,即我們在公共生活中,對那些為人類作出特殊貢獻的工作犬是否足夠友好。

曾有媒體報道,去年,上海一名視障人士帶導盲犬進商場被拒,此事還上了熱搜。有些市民對于工作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表示不滿,“嚇壞小孩”“可能會咬人”“味道不好聞”“掉毛導致過敏”等理由不少。

盡管很多地方已經出臺規定或者修改相關規定,倡導公眾理解并接納工作犬在公共空間的活動,但在不少地方,工作犬受排斥、工作受限等情形仍然存在。

看著這組搜救犬生前的工作照片,龔先生良久不能平靜——犬類壽命大多不過十幾年,其工作黃金期僅有短短數年。也許,很多人是在工作犬救了人命之后,才會關注到它們的價值和意義,甚至在它們離世后,才心有不舍,才想起應該對它們表達敬意。

接納工作犬,本不該是什么難事。正如有網友說:紀念那些小英雄,更重要的是人們要從內心認可這些工作犬的地位,認識到它們是伙伴、戰友。

今天,不少人喜歡養寵物,寵物狗甚至成為一些家庭的重要成員。在與狗狗朝夕相處的日子里,人們體驗到來自動物世界的溫暖與慰藉。相比起來,那些奔跑在搜救、防暴、禁毒一線的工作犬離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情感上的聯系不太緊密。

也許,當更多人能理解這些工作犬為保障公共安全作出了重要的甚至是無可取代的貢獻,理解了導盲犬為視障人士帶去了莫大的幫助,那時,我們與這些工作犬之間的隔膜才會逐步消減,我們才會給予它們更多的接納與呵護。

接納這些無言的忠誠伙伴,構筑的是事關我們每個人更加安全安穩的生活環境;呵護它們、愛護它們,才是我們致敬工作犬英勇過往的最好方式。

標簽: 工人日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