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焦點:“三無”打工人 權益咋保護
—— 新業態從業者勞動權益保障調查(上)(副題)
新華日報記者 鹿琳 顧敏 黃歡 付巖巖 李嘉豪
平臺經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各類新業態從業人員大幅增加。截至目前,我省平臺注冊企業達93.7萬戶,吸納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快遞員、網絡主播等從業人員超517萬人。新業態已成穩就業的重要“蓄水池”。
(資料圖片)
然而,新業態用工形式區別于傳統用工和自由職業,從業人員大都存在“三無”特點:無固定工作時間、無固定工作場所、無固定工資性收入。這一日益龐大的就業群體,勞動權益保障尚存在諸多制度空白。
騎手困在算法里,“朝八晚十”是常態
14點47分接單,14點56分到店取餐,15點10分送到家住南京市鼓樓區鳳凰西街的顧客手中……9月4日15點多,記者見到某外賣平臺騎手小哥陳國朝的時候,他剛剛送完當天的第24單外賣。從早晨8點多接第一單,到晚上10點多收工,平均每天送近50單。
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是新業態從業者的普遍狀態。快遞小哥徐川在德邦工作僅半年,平均每天工作10到12個小時。公司實行“基本工資+計件提成”,盡管每月有4個休息日,但為了給不到1歲的孩子“多賺點奶粉錢”,他通常選擇不休。記者隨機采訪了5位網約車司機,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均超過10個小時,滴滴司機胡躍坦言,“沒有底薪,要想多賺錢,只能犧牲休息時間多跑單?!?/p>
新業態從業者還面臨較高的職業風險?!懊拷右粋€單,就像按下了計時器?!痹悄惩赓u平臺蘇州吳江步行街站點外賣騎手的小蒙說,平臺對騎手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就是準時安全送達、服務態度好,如因超時用戶給了差評,基本一天就白干。此前,他“爭分奪秒”送餐時被一輛貨車撞倒,造成骨折。
“外賣平臺以算法實現對從業人員的管理,預測到達時間直接影響績效考核,不合理的規則讓騎手困在了算法里?!蹦暇┦行屡d產業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因超時要被扣錢,騎手搶單后超速、逆行甚至闖紅燈等行為很多,從而更容易導致交通意外的發生。深圳、上海等多地近年來都發生過外賣員搶時間被撞身亡事件。一項騎手安全保障調查顯示,每百萬單約有20起事故。
多位新業態從業者向記者坦言“沒有安全感”。徐川介紹,公司從未給他購買任何保險,如果自己繳納社保,每月要支付近1000元,相比7000元左右的月收入,很“不劃算”,只能“送貨時小心點”。陳國朝則介紹,“每天登錄美團眾包App接單時,賬戶里都會被扣掉3塊錢作為買當日險的費用,平臺稱意外住院醫療最高可以賠付1萬元。”
南京市建鄴區人社局勞動保障監察科科長劉穎接觸過多起新業態從業者的勞動爭議。在她處理的案件中,有些企業會購買雇主責任險和意外傷害險,但賠付標準比工傷險要低很多,還有一些從業人員沒有任何保險。“新業態從業者流動率高,工作時間、工作場所不固定,很難參加到職工工傷保險體系中,可以說是游離于現有制度之外的、沒有職業安全保障的從業者?!眲⒎f說。
一邊是勞動權益保障制度性缺位,一邊是新業態就業群體數量不斷增加。以南京市為例,截至目前,全市有近10萬人取得網約車駕駛員從業資格證,各網絡平臺從業的網約配送人員已達40.16萬人。南京市人社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南京新業態從業人員年齡一般在20-45歲,通常僅具有大專及以下學歷,總體收入水平不穩定,其中包含大量農村戶籍人口。
南京市浦口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李瑞華說,以青年人群為主的新業態從業人員已成為勞動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工作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從業人員普遍面臨職業和健康風險高、社會保險權益缺失等問題,穩就業保民生亟需落實對這一群體的權益保障。
勞動關系復雜,出了事連告誰都搞不清楚
記者調查發現,新業態從業人員維權難,根子在于用工形式的復雜多元。
一個典型案例:小蒙在送餐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后,第一反應是向公司索賠。然而直到打官司時才想起,自己曾在配送點站長要求下,通過“好活”App,簽訂了大量電子格式合同,“稀里糊涂”注冊成了個體工商戶?!捌脚_通過去除勞動關系,規避用工主體責任。”小蒙案件的二審承辦法官、蘇州勞動法庭法官朱立說,該案審理中,企業稱騎手是“創業者”而非“打工人”,彼此間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還向法院提交了以小蒙名義注冊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名稱為昆山市某工作室。這種新的用工模式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個體工商戶不再是自然人,便直接喪失了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主體資格。
記者多點采訪了解到,將外賣騎手注冊成個體工商戶,是行業的“通行做法”。南京不少網約車平臺,也要求司機注冊為個體工商戶。
將業務層層轉包是不少平臺公司“公開的秘密”。今年1月,有騎手投訴南京某外賣平臺拖欠其工資。經南京市建鄴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調查發現,該平臺的業務系層層轉包而來。首先是上海三快智送科技有限公司將配送服務外包給了蘇州云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而云霆公司又通過獨立日平臺將服務外包,而獨立日平臺和騎手之間,還“隔著”上海躍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3個公司?!皩訉愚D包后,勞動關系被攪亂、打碎,出了事,騎手連告誰都搞不清楚。”該案承辦人員張志峰說。
“一些新業態企業為規避勞動關系監管,常常利用關聯企業,通過混同用工、交叉輪換用工、委派等方式,混淆用工主體?!睆堉痉褰榻B,在新業態勞動爭議中,很多案件經過層層剝離后,勞動關系依然不清晰,甚至出現外賣小哥在某平臺接單,給他發工資的是A公司,給他買保險的是B公司,平時管理他的站點又是C公司在運營,導致多家公司都和外賣小哥存在用工牽連。
記者調查發現,在傳統勞動關系中,一個勞動者對應一家雇傭單位,而新業態下,注冊自助式用工成為普遍現象,一個從業人員通常對應多家雇傭單位。例如網絡主播,普遍同時為多家企業帶貨;再如網約車,平臺企業發布信息,從業者自備手機注冊賬號,通過“搶單”承接業務,一人可同時承接多家平臺業務,胡躍介紹,“司機一般都會同時開滴滴、美團、曹操專車和花小豬中的兩三個。”
“勞動權益保障的前提是勞動者與用工企業要確定勞動關系。”南京市建鄴區人社局勞動人事調解仲裁管理科科長楊勇介紹,新業態從業者自主性、流動性、靈活性強,與用工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難以認定,我國現行勞動法并未對這種“不完全勞動關系”作出具體規定,糾紛發生時,勞動監察和仲裁依法介入非常有限。去年,建鄴區人社窗口接待新業態從業者訴求欠薪、工傷等問題百余次,但經審查符合勞動關系構成要件、依法可按照勞動保障途徑解決的爭議不足10%。
完善制度配套,解決勞動爭議要“雙保護”
我國勞動法于1994年出臺。隨著用工形式的改變,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非全日制用工作出了法律規定,明確用工時間每天不超過4小時。相比之下,新業態比既有法律規定的用工形式更靈活,從業者與用工企業的關系更松散,相關條款已然“滯后”。
多方呼吁下,去年7月,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其中最大突破,是將新就業形態分為“符合確立勞動關系”“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以及“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3種情形,改變了此前“是與不是”勞動關系的認定格局。去年12月,我省也印發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意見》,更精準地規制復雜的新型就業關系。
“相關指導意見屬于政策性規范,并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實踐中也依然存在執法難題?!蹦暇┠硡^勞動監察部門工作人員坦言,執法過程中遇到最多的維權案件就是工資拖欠,但新業態不像一般企業有考勤,工時工資怎么計算、“合理休息”怎么界定?還需進一步詳細說明。
值得關注的是,在小蒙訴平臺公司一案中,蘇州勞動法庭認為小蒙并非有意開辦個體工商戶自主經營,最終判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為司法實踐回應新型用工模式提供了范本,該案也被評為“2021年度中國社會法十大影響力事例”。蘇州勞動法庭庭長王岑認為,針對平臺經濟全新用工方式帶來的問題,雖然目前尚無非常清晰的法律規則,但不能因為新制度還不健全不完善,或缺乏相應的依據就拒絕裁判。司法機關不僅要保障勞動者享受應有的權益,還要參與到規則的制定和探索中去,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對新業態勞動者的制度供給。
“既要完善現行法律,加快新型勞動法律體系建設,又要推動政策制度創新,充分發揮軟法作用?!笔∥h校教授高莉建議,要加強制度配套,構建協調性制度體系,如建立預付金制度,由用工單位根據擬招聘人數、用工規模及企業性質向平臺企業繳納一定預付金,為勞動者權益損害的優先賠付提供一定保障,引導企業規范用工行為。
去年8月南京網約配送行業協會成立時,多位平臺負責人反映,從業人員太多,如果都交社保,企業負擔太重。怎么辦?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劉秋蘇表示,針對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勞動爭議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明確了勞動爭議審判“雙保護”理念,在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也保障企業合法經營的正當權益,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理念,為新業態提供寬松的發展空間。
(文中小蒙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