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初為號角 今作基石 債券通成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標桿性業務

本報記者張弛


(相關資料圖)

7月4日,債券通周年論壇又一次如期舉辦。回首來路,歷經六載光陰,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圖景已是一番全新模樣。

2017年7月3日,“北向通”在萬眾矚目中正式啟動,以此為號角,中國債券市場步入了互聯互通時代;2021年9月24日,“南向通”上線,實現了境內外市場“雙向通車”的共同愿景;2023年5月15日,“北向互換通”上線運行,在債券通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其“機構最小成本、市場最大聯通”的成功經驗,衍生品市場的開放篇章開始被書寫。

“從‘北向通’‘南向通’相繼上線運行,到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的統一規范管理,再到‘互換通’正式啟動,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完善均在穩步推進中,并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債券資產對于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站在當前時點上,伴隨著國內外金融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市場各方對中國未來繼續深化金融改革,推動內地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多創新舉措充滿期待。

車道在變換,行穩致遠的初心卻始終沒有改變。“持續推進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我們構建市場化、開放型金融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未來,我們將不斷提升我們的服務,以更具活力、韌性的互聯互通設施,以更豐富、適配的產品機制,以更具廣度、深度的債券市場,更好滿足各方投資需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總裁、債券通公司董事長張漪在債券通六周年論壇上致辭時表示。

境外機構參與度正全方位提升

2017年,“北向通”境外參與機構178家(按法人賬戶口徑統計),日均成交量22億元,其中,70%以上交易集中在3年期以下的債券;2023年以來,截至7月3日,已有超過800家境外機構主體通過債券通入市,日均交易已增至389億元,3年期以上的中長期債券占全部交易量過半。

在交易“量增”的同時,境外機構投資標的的種類也實現有序擴大。除傳統的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及同業存單外,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信用債、資產支持證券等標的正逐漸被境外機構收入投資組合中。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范圍、程度也在不斷拓寬和加深,從最初的僅開通債券二級市場交易,到如今債券一級市場服務、外匯交易服務均有序開展,衍生品交易“互換通”也已上線。

6年間,債券通業務或因外部因素有所波動,但向上發展的勢頭有目共睹。“債券通促進了境內債券市場投資人結構優化,并進一步增強了市場流動性,已成為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塊重要基石。”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6年來,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債券總量以年均約23%的速度增長,截至2023年5月末,境外機構投資中國債券規模達3.19萬億元,較債券通開通前增加了2.26萬億元。

今年5月,“北向互換通”率先啟動交易,為國際投資者提供精準有效的人民幣利率風險對沖工具,成為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數據顯示,截至7月初,已有33家境外投資者入市,日均成交額約37億元,總計成交超1200億元。

“互換通”在豐富境外投資者風險對沖工具、滿足其利率風險管理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境內外金融市場的良性互動。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孫琳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北向互換通”能為外資增持中國債券類資產、擴大債券通交易規模保駕護航,與債券通共同促進利率衍生品及現貨市場的良性循環。

以創新舉措滿足現實業務需求

所謂眾擎易舉,6年來,債券通得以健康快速發展正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監管部門推動市場開放的決心始終如一,政策適配高效;境內外基礎設施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優化服務;市場中介機構積極展業,助推市場流動性不斷提升。其中,在人民銀行指導下,境內基礎設施機構不斷優化推出的創新舉措成為護航債券通業務平穩運行的重要助力。

“貫穿債券通業務的開放性思維,包括對國際慣例的尊重、對市場需求的重視和及時反饋、對風險的有效管理,使債券通成為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標桿性業務。”張漪說。

對應到具體舉措上,2020年,債券通公司正式上線了債券通模式下的“新債易”(ePrime)境外發行系統,填補了人民幣本幣債券國際化一級市場發行的短板,使境內外投資者同步認購境內外發行債券成為可能;2022年7月,ePrime跨境認購業務通過與境內同業通用的交易中心債券發行承分銷系統(iDeal)互聯互通,支持境外投資人線上參與銀行間債券發行。

今年6月30日,債券通“北向通”交易結算失敗一站式線上報備服務正式上線,被市場視作滿足境外投資者實際業務需求的又一項便利舉措。通過該服務,債券通“北向通”交易結算雙方可以線上方式一站式完成結算失敗報備工作,無需再提交紙質結算失敗備案表,有助于大幅提升結算失敗報備的效率和便利度。

此外,通過延長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時間至晚上8時、優化境外投資者信息數據服務、完善債券通國際付費模式、推出收盤價交易與“T+N”結算、增加與境外主流電子交易平臺合作等多種方式,債券通下的對外開放配套服務在過去6年間持續完善,有效提升了境外機構的參與便利度。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近期,交易中心等境內基礎設施機構與境外基礎設施機構緊密合作,面向境外投資者再度推出了系列優化機制與服務舉措。其中便包括了有序增加債券通報價商,旨在打造服務全球的報價商群體。

境外機構有望加大配置力度

近期,受歐美加息等形勢影響,中國債券的絕對票面利率相對吸引力有所減弱。但從債券交易量看,交易中心數據顯示,今年6月,境外機構二級市場凈買入超1200億元,預計將連續第二個月增持。

彭博大中華區總裁汪大海表示,中國債券市場早已成為全球投資者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

此外,債券通“互換通”等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明明看來,盡管當前由于中美貨幣政策明顯分化導致中美利差“倒掛”程度加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資產的節奏,但拉長時間維度來看,2017年“北向通”開通后,境外機構持債規模突破1萬億元;截至今年5月末,這一規模已經發展至3.19萬億元。

“衍生品管理工具的豐富有助于推動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擴大、交易活躍度上升,未來可期。”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何川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境外投資者對境內利率互換市場的逐步熟悉,為更多境外資金參與中國債券市場提供了配套支持,有望帶動境外機構進一步加大配置境內債券的力度,這一效果預計在今年內逐步顯現,明年會更加顯著。

展望未來,張漪表示,隨著中國各項政策舉措發揮效應、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人民幣債券資產有競爭力的實際利率和較低相關性帶來的分散化投資價值,將持續為境外機構全球投資提供不可或缺的配置選擇。

此外,據巴克萊預計,到2024年四季度,每個季度都會有約100億美元流入中國國債市場。

各方憧憬互聯互通下更多舉措

在翻越過一座又一座高山、立下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之后,中國債券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還將面臨更多機遇與挑戰。基于與市場參與者的溝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以債券通為著力點,境外投資者期待相關各方推出更多有力舉措,以更深入、更廣泛的方式參與到中國債券市場投融資活動中,構建高水平金融開放新格局。

當前,我國信用債市場雖已開始進入全球投資者的視野,但從交易和持倉結構上來看,國債、政金債等利率債產品仍是北向資金青睞的主要債券類型。

“如何做好信用評級、完善債券違約處置機制、強化發行人信用約束等,均是推動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信用債市場在制度層面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方面。”曾剛表示,這些改變很難一蹴而就,需要從中長期著手不斷完善。相信隨著我國債券市場制度建設越來越健全,發行、評級、交易過程中的風險揭示越來越透明,對企業信用風險調查有更加完善的第三方服務以及更嚴格的監管處置機制和追償機制,將為吸引外資投資信用債市場創造出更好的條件。

明明認為,可以從兩方面采取措施提升信用債對境外機構吸引力:一是進一步發展衍生品市場,不斷完善和拓寬風險對沖工具,以滿足境外投資者在參與境內信用債交易時的風險對沖需求;二是推動國內信用評級與國際標準接軌,提升境外投資者的認可度。

除了對現有工具的進一步探索應用外,伴隨著“互換通”正式上線,有不少市場參與者開始關注互聯互通下引入更多種類的交易方式及衍生品工具的可能性。

在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看來,可以考慮納入債券期貨和回購協議在可跨境交易的范圍內,這些產品的納入將進一步幫助境內外投資人運用豐富的工具去有效管理投資組合的風險。

在明明看來,隨著實操經驗不斷積累,債券通與“互換通”之間的協同可以進一步完善。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的反饋》,包括“境外投資者通過‘債券北向通’指定的主結算行或一般結算行進行貨幣兌換”“引入主經紀商交易模式,引入‘債券通’與‘互換通’同步交易”等或都是未來發展的可選項。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