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勇于挑戰“洋標準” 師傅夸他“眼里有活兒”

平凡不是借口,突破需要勇氣。上汽大眾儀征分公司員工張勇,和他的名字一樣,30多年來堅守在汽車裝配生產線上,精益求精,勇于超越,從學徒工成為總裝車間“精益生產”負責人、勞動生產率提升戰略項目負責人,在節能生產等領域,挑戰德國生產標準,奮力書寫著創新創優創效的答卷。2011年,他被評為揚州市勞動模范。

“眼里有活兒” 勇于挑戰“洋標準”

在上汽大眾儀征分公司總裝車間自動化生產裝配線上,每隔54秒,就有一輛汽車完成裝配,從眼前滑走。


【資料圖】

裝配需要的各種零件、輔料、工具,打包裝入一個小車簍之中,與裝配車輛同步運行。“這個小車簍,召之即來,揮之即走。”張勇介紹說。

公司2016年組建“精益智造創新工作室”,無動力隨行小車,是張勇領銜創新工作室的首件“代表作”。過去,員工需要來回推移工具箱,既費時間、又耗氣力。

減少崗位負荷,優化人機協同,這是張勇的本分工作,更是他多年的執著追求。

30年前,張勇高中畢業,分配到儀征汽車廠,當學徒工期間,師傅就夸他“眼里有活兒”。當年儀征“黎明汽車”生產最火的時候,張勇白天參加車間技術改造與技術革新,夜晚自學,相繼攻讀大專和本科文憑,成了業務骨干。

在上汽大眾,整車裝配好,“下線先洗澡”是個傳統流程,以去除車身上的灰塵,張勇第一個站出來質疑。目前,汽車總裝車間環境清潔、外表油漆防護措施很好,而且交付周期大為縮短,雨淋和高壓噴淋環節顯得多余。經過大量的實驗與客戶調查,德方認同和接受了中方標準,并將這一“中國方案”在全公司推廣。

“好了還求好” 勇于改善“無止境”

在總裝車間,有個集裝箱式的小隔間,是張勇倡設的“總裝改善工坊”。同事贊許他“總能找準事、謀對事、干成事”。

進入工坊,一個橙色的四爪吸盤從3D打印機中火熱出“爐”。打印機旁,是張勇團隊嘗試打印的各種異形零件。3D打印機快捷、方便,能快速將想法落地。這個3D打印機,不僅成為張勇團隊的“好隊友”,在節能降耗上,也頻頻立功。

過去安裝風窗玻璃,需要進口黑膠帶固定玻璃。張勇新研發四爪吸盤,再也不需要黑膠帶。張勇團隊還對吸盤加以改進,在四個塑膠圈邊緣各設計一個半圓形小拉手,便于拆卸的同時,還保護了吸盤。

剛剛裝配完成的汽車需要接受專家“體檢”,各汽車部件均有指定返工區,如果不湊巧,一輛車需返工多次,耗時費力。張勇不斷提出改善建議,盡可能讓眾多“體檢”項目在同一區域完成檢修,減少返工次數,大大縮短了汽車生產檢驗周期。隨著“總裝改善工坊”區域優化項目的推行,為企業年節約人工成本400多萬元、備件和能源費約58萬元。

“工作即修行” 勇于突破“平凡我”

近年來,張勇承擔起了技術的傳幫帶工作,他將半生鉆研所得一一總結,精編教材27份,對年輕人傾囊相授。在他的帶動下,精益智造創新工作室攻堅17個車間重點難點任務,累計培養高級工211名、技師32名。

汽車裝配多數工作是重復甚至枯燥的。“工廠即道場,工作即修行”,張勇常常鼓勵工友潛心修行,在平凡崗位上不斷超越自我,就能獲得快樂。

近年來,張勇帶領團隊相繼獲得“IE全國工業工程應用大賽”第一名、全國機械工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一等獎、集團優秀案例、上汽大眾創新成果金獎等;他所負責的工作室獲評揚州市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上汽大眾最佳改善工坊等稱號。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