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獨家】堅持穩健貨幣政策 防范匯率大起大落風險
(資料圖)
近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23年第二季度例會。會議認為今年以來宏觀政策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整體上,本次例會釋放了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加大穩增長力度的信號。
相較于上季度貨幣政策例會,本次例會根據國際、國內經濟情況,有兩方面的表述變化。本次例會提出“增強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的引導作用,有效帶動激發民間投資”,前一季度例會則是“重點發力支持和帶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本次例會對人民幣(7.2450, -0.0060, -0.08%)匯率的表述為“綜合施策、穩定預期,堅決防范匯率大起大落風險”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前一季度例會則是“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優化預期管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應對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貶值的市場狀況,貨幣政策在堅持穩健的前提下,已轉向側重關注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問題。強調要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堅持“風險中性”理念,綜合施策、穩定預期,堅決防范匯率大幅度變動的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進入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內經濟復蘇勢頭穩中偏弱,特別是以居民消費和民間投資為代表的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提振,內需潛力有待釋放,疊加外需走弱,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際經濟貿易投資放緩,一些國家通脹仍處高位,發達國家央行政策緊縮效應持續顯現,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外需對國內經濟復蘇的拉動作用正在顯著減弱,甚至開始呈現拖累效應。數據顯示,5月以美元計價,我國出口額同比下降7.5%,預計6月出口額將延續同比負增長,這意味著下半年推動國內經濟復蘇更多倚重內需發力。
因此,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搞好跨周期調節,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全力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切實支持擴大內需,改善消費環境,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為實體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美聯儲加息預期重新抬頭等因素影響下,美元指數持續走高,人民幣匯率持續承壓。5月17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雙跌破“7”關口,隨后一段時間里均在“7.2”附近波動。近期人民幣貶值勢頭有所加快,為防止匯市“羊群效應”聚集,不排除監管層重新引入“逆周期因子”,乃至動用其他匯市調控工具的可能。當然,這不是要維持人民幣匯率的某個點位,而是旨在控制貶值速度,避免市場情緒的極端化。
在下半年國內物價水平有望持續處于溫和狀態的前景下,單純的人民幣走弱不會實質性影響國內貨幣政策取向。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會將貨幣政策獨立性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這意味著如果下半年需要進一步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降息降準都有空間。與此同時,貨幣政策趨向適度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釋放貶值壓力,更好發揮其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作用。更重要的是,下半年貨幣政策適度寬松,會有效提振經濟復蘇動能,而這是對人民幣匯率最有效的支撐。進入三季度,美元指數或隨著美國經濟逐步承壓以及美聯儲緊縮預期的放緩而有所走弱。國內方面,經濟基本面對于人民幣的支撐作用料將凸顯,人民幣匯率有望逐步企穩并進入升值通道。
當前,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已成常態,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的背景下,匯率波動風險明顯加強,并對國內的經濟產生一定影響。要推進中國金融高水平的雙向開放,貨幣政策要提高開放條件下的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并引導微觀主體適應性增強管理風險的能力。
此外需注意的是,匯率波動將影響進口企業的成本端,影響出口企業的銷售端,影響出口加工企業的兩端。在人民幣匯率風險加大之際,為降低匯率波動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經營效益的影響,企業和金融機構要堅持匯率“風險中性”的理念,通過遠期鎖匯管理匯率風險,在合同簽訂時將匯率風險鎖定。應對匯率波動風險可采取多種措施,包括使用遠期匯率合約鎖定未來的外匯收入或支出;通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尋找新的市場等方式減少對匯率變動的敏感度;采用金融工具如基于匯率的期權、期貨進行避險;積極擴大人民幣結算規模以從根本上規避匯率波動等。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