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酸菜1周年,方便面們咋樣了
作者/戈多
自1991年舉辦第一屆3·15晚會以來,截止目前,3·15晚會已連續舉辦了32屆,是目前央視除了春晚外,最受國人熱議、媒體聚焦、企業關注的一檔晚會。
盡管每年晚會的主題有所不同,如2022年的“公平守正,安心消費”,2019年的“信用讓消費更放心”,2016年的“共筑消費新生態”,但它致力于“維護消費者權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和完善法律法規”的初心始終沒變。
(相關資料圖)
去年,3·15晚會共曝出了13件案例事件,其中最撩動國人神經的無疑是“老壇酸菜包竟是土坑腌制”這一案例。據爆料,曾號稱老壇工藝,足時發酵,并為一些方便面企業代加工老壇酸菜包的插旗菜業,其標準化腌制池腌出來的酸菜是用來加工出口產品的,而老壇酸菜包里的酸菜則是從外面收購來的“土坑酸菜”,并且在夏季時,這個酸菜里的防腐劑會嚴重超標至2-10倍。
事件一經曝出,曾與插旗菜業有過合作的方便面品牌康師傅、統一入坑,沒有合作關系的今麥郎躺槍,白象爆火。之后,多家電商平臺也悉數下架了“老壇酸菜”品類的方便面,甚至在平臺輸入與“老壇酸菜”相關的關鍵詞都是空白頁。
對于“老壇酸菜”品類的方便面,《零售圈》了解到,這一單品最早由統一方便面于2002年研發推出。在2012年,這一單品年銷售額超過了40億元,占統一方便面業務總營收的56%,一舉成為其全部產品中的第二大品類。
在統一大獲成功后,各方便面品牌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老壇酸菜”方便面,一時間老壇酸菜方便面成為了方便面市場上的熱銷品,也成為了繼傳統紅燒牛肉味方便面之后的第二大單品。
不過,近幾年隨著消費市場的升級,方便面市場的創新,“老壇酸菜”口味的方便面已逐漸被后來者反超。據艾媒咨詢2021年數據,在多種方便面口味中,傳統的紅燒牛肉味依舊穩居第一,金湯肥牛口味則成后起之秀,占比為42.1%。而作為近年的創新產品,粉面菜蛋正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
由此可見,去年被曝出的“土坑酸菜”事件,無疑是讓銷量正在下滑的“老壇酸菜”品類方便面雪上加霜。有調查數據顯示,在3·15“土坑酸菜”事件后,有約50.4%的消費者表明不會購買酸菜味的方便面產品,有約50.2%的消費者表明會減少酸菜口味方便面的消費次數。
而且,這一“事件”不僅會影響老壇酸菜方面這一品類,還會加深消費者對方便面這個大品類商品不健康的認知。這在外賣、酸辣粉、自熱鍋等新品類不斷沖擊市場份額下,對整個方便面行業來說無異于撮鹽入火。
如今,新一屆3·15晚會將至,那么曾作為“土坑酸菜”影響最大的幾家方便面企業,在過去的一年里它們過的怎么樣呢?
康師傅:銷量大不如前,業績依舊低迷
3·15晚會后,曾與插旗菜業建立長期合作伙伴的康師傅第一時間進行了澄清道歉,并表示已經終止了與插旗菜業的合作,相關產品也將全部召回并封存。
即便如此,第二天資本市場依舊讓康師傅付出了相應的“代價”,當日康師傅股價暴跌13.56%,相當于在短短一天時間損失了86億。如果按照市場價2元/袋計算,則讓康師傅在無形之中損失了43億袋方便面。
之后,則是消費市場口碑危機導致的銷量下滑。《零售圈》了解到,在“土坑酸菜”過去3個多月后,在許多大型商超或電商平臺上,方便面出貨量最慢、最少的依舊是康師傅和統一,尤其是酸菜味方便面更是如此。直到現在,據超市工作人員反映,老壇酸菜口味的方便面銷量還是不如從前。
此外,從2022年康師傅發布的中期業績報告來看,2022年上半年,康師傅營收382.17億元,同比增長7.97%;實現歸母凈利潤12.53億元,同比暴跌了38.42%;整體毛利率為28.22%,同比下降2.83%,也降至近十年的新低點。
其中,方便面業務營收135.48億元,同比增長6.49%,占集團總收益的35.45%,有所下降;在毛利率上方便面同比下滑3.26%至20.63%,進而導致方便面板塊上半年的凈利潤同比下滑39.23%至5.44億元。
對于康師傅方便面業務板塊占集團總收益的下滑,《零售圈》認為雖不能說完全是由“土坑酸菜”影響而導致的,但這一事件一定起到了助推作用。
另外,在不久前富瑞發布研究報告中,康師傅預計2022年下半年凈利潤將同比跌25%至13億元,銷售額增6%至409億元,2022年全年凈利潤或將達到25.7億元。盡管利潤下滑有所收窄,但盈利情況仍不樂觀。
事實上,康師傅盈利的不樂觀,在幾年前就已經有所顯現。《零售圈》了解到,自2017年起,康師傅控股的主營業務收入幾乎沒有變化,直到2021年時才增加了140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僅有5.88%。而歸母凈利潤上的表現則更糟糕,5年里增速一直在下滑,2021年時下滑至負增長(-6.40%)。2022年前半年更是只有12.53億元,同比下滑接近40%。
顯然,在盈利能力上康師傅已然下滑到了十分危險的位置。雖然,目前康師傅的業務主要包括方便面和飲料兩大板塊,但從其2022年上半年飲品板塊所占全部營收的比例(63.58%)來看,方便面板塊明顯由原來的主業變成了“副業”。
而且,未來在其他品牌方便面以及外賣、預制菜、自熱鍋等新品擠壓下,康師傅在方便面這一業務板塊如果沒有持續性的創新,其在銷量很可能會進一步下滑,營收上也會繼續走低。
統一:方便面毛利下滑,大力發展高端
去年3·15晚會后,相對于康師傅的痛快認錯,統一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它先是發布公告承認錯誤,隨后又迅速刪帖,重新發布了一則極力撇清關系的公告,稱早在5年前就已經與湖南插旗菜業停止合作,今后也不會有任何合作。
對于統一的極力撇清關系和劃界行為,網友們并不買賬,甚至有人提出五年前雙方就有合作,保不準“土坑酸菜”的制作方法從那時起就已經開始了。所以不久后統一又一次更改了聲明,表示已經對相關的產品進行封存,并會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接受進一步的檢測。
不過,相比于康師傅的股價大跌13.56%,損失86億而言,統一則要少許多,據《零售圈》了解,會后第二天統一港股股價下跌了3.57%,損失8.1億元。
此外,在“土坑酸菜”等因素影響下,2022年上半年統一還交出了一份近五年來最差的成績單。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統一實現營收139.40億元,同比增長7.17%;實現歸母凈利潤6.14億元,同比下滑27.49%;毛利率為30.1%,同比下降4.7%,創五年新低。
其中,方便面業務占比超95%的食品板塊營收53.69億元,虧損1.58億元;食品板塊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6.6%下降至22.2%。在財報中,統一表示毛利率下降“主要受大宗原物料價格上漲、國際油價及疫情影響運輸費用增加所致”。
《零售圈》則認為,除了方便面產品的主要原材料棕櫚油、面粉等價格持續上漲,使得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下滑外,“土坑酸菜”對其二季度收入也帶來了不少影響,另外方便面行業整體增長放緩等,也是影響統一業績的因素之一。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2020年中國方便面產量連續三年下滑,且2013-2016年方便面需求量連續四年減少,只在2019-2020年間有所上升。尼爾森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行業整體銷量下滑了7.7%,銷售額下滑了7.3%。
所以,在行業整體下行下,為了拉動業績、減輕毛利率壓力,統一將重點放在了高端化布局上。去年8月在其中期財報中,統一也表示將積極推動方便面品類的創新及高端化。目前,在品牌上統一的高端產品主要有湯達人、茄皇、開小灶等。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湯達人的收益在雙位數上增長,過去五年收益復合增長率也是在雙位數增長。而且去年11月,湯達人官方旗艦店還推出了兩款價格為6元一杯的新品,依舊主打的是湯達人的高湯特色。
基于此,《零售圈》認為,未來隨著市場上方便食品的可替代品、競品品牌的增多,統一將不斷加大對新品的研發,以及會繼續推進其高端化的戰略布局。
今麥郎:銷量逆勢突圍,高端裹足不前
3·15晚會后,相比于康師傅和統一,今麥郎可以說是躺著中槍。盡管“土坑酸菜”曝出后,今麥郎也第一時間發布了聲明,稱“已第一時間通過大數據系統溯源,自建廠以來,今麥郎從未與被曝光企業有過任何采購合作。”但還是因與日本的日清公司合作過,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使得它不得不于19日再發聲明,澄清與日本日清公司已無“瓜葛”。
不過,由于今麥郎沒有上市,而且其消費者主要在下沉市場,所以在損失上也就沒有康師傅和統一嚴重。
據《零售圈》了解,今麥郎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華龍食品集團,總部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根據其官方資料,今麥郎集團是橫跨面品、飲品兩大品類的大型食品集團,產品覆蓋方便面、掛面、面粉、飲品等。
2004年,日本的日清公司曾出資15.54億元,與河北華龍面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世界最大制面企業——中日合資華龍日清食品有限公司,2015年日清控股在與今麥郎合作10年后分道揚鑣;2016年,統一也以12.91億元價格出售今麥郎飲品47.83%股權,雙方10年的合作走向終點。
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本土企業,今麥郎在創立之初便將下沉市場作為其目標,憑借小今野與東三福在下沉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緊接著今麥郎又以“一桶半”系列拿下更多下沉市場份額,而超高性價比也俘獲了小鎮消費者的心,使其躋身行業前三。
2022年“土坑酸菜”事件下,整個方便面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今麥郎也未能幸免,尤其是在上半年更為明顯。之后,為了提升銷量也為了提升品牌形象,今麥郎在下半年大力開拓“0油炸健康面”這一賽道。最終今麥郎于逆勢中突圍,據去年12月底今麥郎官方數據顯示,其“1桶半1袋半”系列產品銷量突破100億份,平均月增速為150%。
當然,在今麥郎“1桶半1袋半”系列產品收獲亮眼成績單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其高端產品裹足不前的問題。
在《零售圈》看來,今麥郎可以說是成于下沉也困于下沉,當下以下沉市場為主的今麥郎,多年來在消費者的認知中早已與“低端”、“性價比”緊密聯系,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今麥郎在高端路上的發展。
事實確也如此,當下今麥郎也在積極嘗試更多元化的產品,今麥郎烏冬面及老范家正是新消費時代下的產物。但事與愿違的是,相比康師傅與統一來說,今麥郎的高端之路進擊的并不順利,不論是烏冬面還是老范家并未在市場中激起太大水花。數據顯示,今麥郎烏冬面無論是在淘寶還在京東上,其月銷量均為幾百單,而關于老范家的產品更是少得可憐。
顯然,這在“高端化”已成為方便面行業共識的當下,今麥郎的高端化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
白象:“野性消費”后,品牌仍現乏力
如果說3·15晚會后,康師傅、統一是口碑崩塌,今麥郎是“躺槍”,那么白象就是“躺贏”。在網友同樣懷疑白象使用涉事酸菜企業后,白象則以一句“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再獲好評。
同時,“白象創始人是退伍軍人”“吸納殘疾人就業”“拒絕日資”等此前已經受到好評的品牌故事,也再次得到了大家的關注。于是在眾多熱情網友的“野性消費”下,白象官方旗艦店抖音直播迎來爆炸式增長。僅一周,白象官方抖音號新增粉絲近30萬,直播銷售額達到了770多萬元。甚至因為短期單量暴增,白象在電商平臺不得不發布公告,呼吁消費者理性下單。
據煉丹爐數據統計,從2022年4月開始,白象便已經超越康師傅、統一,成為了方便面品類當月銷量最高的品牌。一直到2022年7月份,白象的銷量和銷售額依然高于其他方便面品牌。盡管如此,但目前白象的市場份額依舊很小約為7%,而且在品牌力上也沒有康師傅、統一、今麥郎更有影響力。
《零售圈》了解到,白象集團成立于1997年,前身為河南正龍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白象率先推出骨湯品類方便面,成為當時方便面市場的口味“風向標”。2004年,白象年產量達50億包,營業額為23億元。2007年,白象實現綜合銷售收入40億元,2013年收入達到50億元。此后,白象的發展開始走下坡路。
近些年,在整個方便面行業銷量下滑下,與其他品牌一樣白象也選擇了多元化和高端化的發展路徑。但是曾因其發展初期走的是低端、性價比路線,所以當白象準備升級品牌形象,發力高端市場時,只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數據顯示,在高端市場康師傅和統一依舊是大頭分別占據38%和34.5%,其次是日清和農心分別為14.5%和7.2%,今麥郎為3.1%,白象只能占到1%左右。
白象高端產品的市場份額之所以這么小,看似是其他品牌擠壓導致的結果,但事實上背后還是白象“品牌力”的問題。品牌力,即知名度、美譽度和誠信度的有機統一,是指消費者對某個品牌形成的概念對其購買決策的影響程度。
雖然這幾次營銷事件助力白象大賺消費者眼球,但從本質來看光靠情懷,愛國、幫扶殘疾人等并不能真正地提升白象的品牌力。等熱潮過去,也就只能像鴻星爾克一樣再次沉寂。所以,白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并勝出,必須得在品牌上不斷發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