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優化細節 加碼養老服務


(資料圖片)

原標題:優化細節 加碼養老服務

老人腿腳不便,家人持卡卻不能打包飯菜?近日,上海市民馬先生在社區食堂的一次不愉快經歷,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據報道,馬先生和父親居住的生活小區距離其所在社區食堂近1公里。由于80多歲的父親腿腳不便,天氣又異常炎熱,馬先生便拿著父親的敬老卡到食堂,想為父親打包一份餐食在家食用,沒想到這樣的操作遭到拒絕。馬先生無奈撥打12345投訴,目前已經“特事”特辦,父親的吃飯問題總算得到了解決。

當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對于許多高齡獨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而言,做飯是件麻煩事:自己做力不從心,到外面吃又不放心。如何讓老年人不為一日三餐發愁,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有效解決老年群體的吃飯問題,近年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興辦了不少社區食堂。有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社區食堂的經營主體已經高達6700多家。這意味著,社區食堂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不僅能讓老年人感受到幸福“食”光,某種程度上,還成為了評判老年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

顯然,為老助餐的社區食堂自帶公益屬性,是提升民生質量的命題之一。不只是老年人,對大多數人而言,在家門口的社區食堂就餐,無疑是一個性價比較高的選擇。具體到馬先生的案例,食堂如果允許他人持卡打飯,操作上就很難排除一卡多用的情況,本已薄利的食堂經營恐怕會大受影響。食堂不允許家屬持卡打包的規定,自有可理解之處。但在理解之余,是否能有兩全的辦法,可以在細化、完善管理措施的基礎上,開放家屬打包等就餐服務?比如,在敬老卡之外,要求家屬加持身份證,或是在打飯時進行實名登記等辦法,從而給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多選擇。

小食堂,大民生。去年10月,住建部和民政部聯合發文,加快布局社區食堂建設。隨著該項目的普及,使用人數將會不斷上升,居民對社區食堂的實用性會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呼喚提供更細致的服務,增加更便捷的就餐方式,讓社區食堂真正做到惠民利民。這些提升民生質量的命題,也將會成為社區食堂可持續發展的“命門”。

總之,社區食堂打通了便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是在給服務老人做加法;社區食堂優化細節的增值服務,可以給老有所養的幸福生活加碼。(陳江)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