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02億元 重申天翼云全年千億營收目標
(相關資料圖)
運營商首份半年報出爐!
8月8日晚間,中國電信(601728)披露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87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服務收入為2360億元,同比增長6.6%。凈利潤為202億元,同比增長10.2%,扣非凈利潤為204億元,同比增長11.3%。
中國電信表示,公司堅持“5G+千兆寬帶+千兆WiFi”三千兆引領,持續推進基礎業務轉型升級,加快基礎連接產品與云、AI、安全等數字化新要素融合,深化智慧社區、數字鄉村場景融通,基礎業務保持穩健增長。
具體來看,上半年,中國電信的移動通信服務收入保持良好增長,達到1016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移動增值及應用收入達到154億元,同比增長19.4%,5G套餐用戶滲透率達到73.4%,移動用戶ARPU(每用戶月度平均收入)達到46.2元,同比增長0.4%;固網及智慧家庭服務收入達到620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智慧家庭業務收入達到93億元,同比增長15.7%,千兆寬帶滲透率達到20.3%,寬帶綜合ARPU達到48.2元,同比增長2.1%。
與此同時,中國電信以市場為導向,聚焦客戶需求和應用場景,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融云、融AI、融安全、融平臺為驅動,不斷提升數字化產品和服務能力,推動產數業務從項目型向運營型轉變、從資源驅動向能力驅動轉變。
上半年,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業務保持快速發展趨勢,收入達到688億元,同比增長16.7%,占服務收入比達到29.2%,提升2.6個百分點;天翼云收入達到459億元,同比增長63.4%。
5G行業應用是電信運營商近年來業務推廣的主打方向,中國電信持續推廣智慧城市、智慧工廠、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標桿項目,新簽約5G 2B商用項目約6000個,同比增長近80%,累計超過2萬個;此外,物聯網連接數超過4.7億戶,視聯網用戶規模超過5700萬戶。
云業務及人工智能也是運營商著力投入的方向,對此,中國電信在半年報中多有提及。特別是研發投入,圍繞云計算、AI、安全、量子、平臺和網絡等重點領域,公司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7.2%,研發人員人數也較去年底增長21.4%。
中國電信表示,公司高質量建設云計算原創技術策源地,科技研發攻關取得新成效,已突破超大規模資源池調度、多AZ高可用平臺、分布式高性能低時延存儲系統、軟硬協同高性能虛擬化卸載等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筑牢一云多態、一云多芯、全棧自研的云底座,全面支撐在多云環境下的統一高效運維和智能運營,實現混合多云、異構納管;在算力調度、算力一體化方面也布局了“息壤”、“云驍”等平臺。
在當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數字中國建設規劃已進入新階段,云業務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中國電信發展云業務是基于自身云網融合的優勢,核心能力是要攻克云及云網的關鍵核心技術,同時,發展云業務要有很好的體制機制保障,要有龐大隊伍和一批高手,還要構建良好的生態。”
柯瑞文透露,去年以來,中國電信在云核心技術方面取得多項重大進展,這也支撐了過去兩年天翼云營收規模增速連續超過100%。今年上半年,天翼云收入達到459億元,同比增長63.4%,柯瑞文強調說,天翼云今年全年突破1000億元營收的目標沒有動搖。
針對今年以來云服務廠商紛紛降價的情況,柯瑞文認為,價格是云服務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中國電信的策略是做強品牌、做大影響、做深技術。至于是否會將天翼云分拆,柯瑞文回應稱,“沒有打算把云、網隔離開,還沒到這個時候。”
記者注意到,中國電信還在半年報中披露了云網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展。
一方面,中國電信積極參與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2+4+31+X+O”算力布局;加大智算能力建設,上半年智算新增1.8EFLOPS,達到4.7EFLOPS,增幅62%;擴大通用算力,通算新增0.6EFLOPS,達到3.7EFLOPS,增幅19%。
另一方面,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強化網絡共建共享,5G中頻網絡精細規劃、精準建設,持續保持規模、覆蓋行業可比,上半年新建共建共享5G基站超15萬站,5G基站超115萬站;4G中頻網絡基本實現全面共享,4G基站超200萬站,網絡覆蓋和容量持續提升。
半年報顯示,中國電信董事會決定按照2023年中期歸屬于股東凈利潤201.5億元的65%向全體股東分配股息,合計131.0億元,向全體股東派發每股人民幣0.1432元股息(含稅)。公司稱,未來將按照A股發行時的承諾,向股東大會建議2023年度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提升至本年本公司股東應占利潤的70%以上。
柯瑞文表示,面對新形勢新機遇,中國電信堅定并全面深入實施云改數轉戰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創新成果產出和轉化效率,加快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提升安全服務能力,持續強化價值經營,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助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面深化企業改革,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