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全球今頭條!用棍棒“拍打規勸”孩子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資料圖】

原標題:用棍棒“拍打規勸”孩子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史洪舉

據澎湃新聞網6月27日報道,近日一段“男童被打后從5樓跳下”的視頻在網絡流傳引起廣泛關注。安徽省長豐縣公安局發布警情通報稱,視頻中男童因貪玩擔心母親責罰,躲到防盜窗外平臺上。其母親擔心男童墜樓,用棒狀物拍打男童規勸其進屋,后男童跳樓。經醫院診斷,男童身體多處骨折,肺部挫傷,暫無生命危險。但通報中用棒狀物拍打男童“規勸”其進屋的相關舉措,引發網友質疑。

可以說,現場的視頻令很多人揪心和后怕,好在男童暫無生命危險,但此次事件是否會給其留下心理陰影和創傷,不好判斷。視頻顯示,即便當時樓下有人大喊“不要再打了”,窗內伸出的長棍仍在擊打縮于平臺花架一角的男童,直至其跳下,男童家人表示是“擔心其墜樓,所以用棍子拍打規勸其進屋”,對此,不少人提出質疑——這種近乎暴力的“規勸”行為是否合適?其母親的行為導致男童墜樓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棍棒相加地打小孩不是家務事,如果造成嚴重后果,極有可能面臨法律的制裁。

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都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加之一些兒童由于處于叛逆期確實難以管教。如此情況下,如果父母缺少足夠的耐心,便極有可能采取“棍棒教育”。而梳理媒體以往的報道不難發現,“棍棒教育”導致的悲劇時有發生,有的家長因為導致孩子身體受到嚴重傷害,而被認定構成虐待罪、故意傷害罪等,原本美滿的家庭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兒童教育方面,父母無疑是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產生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日常生活中的言語教育、適當懲戒、立規矩等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棍棒教育”雖然在短時間內能讓孩子服軟,但從長遠看未必會產生良好效果,反而可能讓孩子產生恐懼、厭學、自卑等不良后果,更有可能導致抑郁、自殺等嚴重后果。此外,在暴力因素影響下,孩子的內心還可能種下“暴虐種子”,認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早已明確反對暴力教育方式——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反家庭暴力法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以文明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監護和教育職責,不得實施家庭暴力……

孩子自出生起就具有獨立的人格,是受法律保護的人,而非父母的附屬品或私人財產,更非可以被隨意處置、進行體罰乃至虐待的對象。所以“關起門來打小孩”絕不是家務事,家庭內部的暴力行為同樣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和懲戒。

進而言之,只有讓“禁止體罰”“體罰有錯”的教育理念成為一種更廣泛的共識,才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教育成為對兒童實施暴力的擋箭牌;只有父母盡到妥善的撫育、教育、保護、懲戒職責,不以“對孩子好”“教育孩子”等為借口讓孩子受到傷害,家庭才能真正成為充滿溫情和關愛的港灣。無論如何,類似“男童被打后從5樓跳下”的悲劇都不能再發生。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