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觀熱點:毛利率直逼茅臺,但敷爾佳的“造富”神話要終結了
作者/王雨佳
(相關資料圖)
“智商稅”、“暴利”、“比茅臺還賺錢”……這些貼在醫美面膜巨頭敷爾佳身上的標簽,支撐它長到了百億人民幣估值,但眼下似乎難以持續了。
剛過去的618,敷爾佳排在了天貓健康行業店鋪總榜的第10名,超過可復美,保住了醫用面膜第一品牌的位置。敷爾佳是很多人“醫用面膜”的啟蒙產品,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1年,敷爾佳都是貼片類專業皮膚護理市場份額第一。
6月8日,闖關IPO兩年后,敷爾佳終于拿到了創業板上市的正式批文,即將成為“醫美面膜第一股”。
然而翻開招股書,敷爾佳真實的財務表現卻并讓人驚喜。拳頭產品——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的營收增速逐年下滑,營銷費用高企,研發費用遠落后于同行……真相大白于天下,為“暴利”產品買單的人越來越少。
靠“醫用面膜”,敷爾佳短短3年營收就破了13億,但如今它的“醫用”光環正在漸漸褪色,靠什么持續增長,是市場真正關心的問題。
醫用面膜增速下滑
在經歷了2019年263.7%的高增長之后,2022年敷爾佳的營收已經斷崖式下跌至7.2%。在國貨品牌整體向上的國內護膚品市場,敷爾佳的營收表現讓人大跌眼鏡。
敷爾佳的產品主要涵蓋醫療器械類敷料(醫美面膜)和功能性護膚品,主打皮膚破損、醫美之后的創傷修復。其中,醫療器械類敷料主要包括白膜、黑膜和次拋,三款產品撐起了敷爾佳收入的一半。
2019年至2021年,敷爾佳醫療器械類敷料的收入分別為9.18億元、8.80億元和9.28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68.38%、55.54%和56.25%,但毛利率卻高達84.21%。
但和醫美市場、專業皮膚護理市場的高增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9年至今,助力敷爾佳崛起的主力產品——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營收增速卻持續下滑,從2019年下滑4.1%到2022年下滑6.7%,一路走低。
2019~2022年間,敷爾佳主力產品白膜收入為6.43億元、5.98億元、6.52億元和6.24億元;黑膜收入為2.63億元、2.64億元、2.62億元和2.20億元。到2022年,白膜營收同比下降4.3%,黑膜營收同比下降16.03%。
2020年,公司貼片類產品銷售額在貼片類專業皮膚護理市場占比21.3%,排名第一;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占比25.9%,排名第一;化妝品類產品市場占比16.6%,排名第二。
到了2021年,上述排名沒有變化,但是敷爾佳市場份額卻發生了下滑,在貼片類專業皮膚護理市場、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化妝品類市場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至15.9%、17.5%、13.5%。其中,敷爾佳主力的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份額下滑幅度最大,份額下降了8.4%。
根據敷爾佳競爭對手可復美的母公司巨子生物招股書,2021年,在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排名第一的公司,市占率為10.1%,巨子生物以9.0%的市場份額占比居第二位。
綜合兩家公司的招股書,可以得出結論,敷爾佳醫用面膜的市場份額在不斷萎縮,消費者似乎正在遠離敷爾佳。
真相大白之后,還能紅多久?
“一盒面膜148元,成本僅10元”、
“智商稅”
……
隨著敷爾佳招股書公開,其碾壓友商的高毛利和高營銷費率,以及遠低于友商的研發費率,讓市場上充滿了對敷爾佳醫用面膜的質疑。這和敷爾佳醫用面膜市場份額的下降,同頻共振。
公開資料顯示,敷爾佳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法定代表人為張立國,其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黑龍江省華信藥業。
2015年到2017年,中國醫美市場高速增長,華信藥業發現,醫美術后醫院都會建議患者使用修復的“醫用面膜”,但這個市場處于大片空白,遂調整了公司的業務發展方向,于2014年和生產企業研發了“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2015年,華信注冊了“敷爾佳”商標作為該“修復貼”的品牌名稱。
醫美市場的增長,帶動了醫美敷料產品銷售的增長,敷爾佳的銷售業績持續走高。2017年華信藥業成立名為敷爾佳的獨立公司,剝離藥品業務,主營敷爾佳面膜。
2018年,公司成為東北藥企哈三聯的代理商,其主營產品都來自于哈三聯子公司北星藥業,北星藥業擁有二類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為敷爾佳貼牌生產,敷爾佳負責銷售。2021年2月,敷爾佳收購北星藥業,擁有了自己的生產線自主生產。
從2017~2019年的3年內,敷爾佳完成營收從0到13億的“小目標”,讓護膚品行業為之側目。在后面的3年里,敷爾佳更是從一家藥品公司,到成立獨立公司找代工貼牌生產,擁有自主生產能力,一直到如今獨立上市,一飛沖天。
在短短6年里取得如此增長,敷爾佳吃到了醫美市場和專業皮膚護理市場高增長的紅利,也與其在社交媒體和醫美渠道的營銷功不可沒。白膜”能成為爆款大單品,連續3年營收占比超過35%,就是得益于此。
彼時,社交媒體關于敷爾佳的帖子都在強調,看中了其“醫用”的修復功效,畢竟做完水光針、光子嫩膚,醫生推薦“每天敷一片”。
眾多消費者認為,敷爾佳白膜的“械字號”(醫療器械備案字號,械字號產品是風險程度低,實行國家常規管理可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比一般面膜的“妝字號”(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經藥品監管部門備案后獲得的許可證標號)更安全,因此價格更貴,理所當然。
2022年,敷爾佳大幅提升了新媒體營銷費用,從2021年的1300萬元,上漲至8197萬元,其營銷廣告不僅投遍了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也密集出現在各大綜藝的贊助商名單。
然而隨著“低欲望”、“理性消費”時代到來,社交媒體上“深扒”成分、功效的內容大熱,敷爾佳的光環正在慢慢散去。
“醫用敷料的護膚效果肯定有,但很難認定,醫用敷料功效比妝字號面膜更好”,越來越多的護膚博主開始科普,實際上國家準許的“械字號”敷料使用的原料較少,目前主要為透明質酸和膠原蛋白兩大類,僅有保濕與修復的功效。
單純從這兩類原料分析,目前并沒有臨床數據表明醫用敷料的實際效果好于普通面膜。甚至從專業的皮膚屏障角度來談,大分子的醫用敷料很難通過涂抹的形式,達到消費者預期的“深入修復”的效果。
“醫用面膜”更像是敷爾佳的營銷噱頭,也被國家藥監局側面證實:2020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發文: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醫用敷料命名應當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不得含有夸大適用范圍或者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因此,不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
隨著招股書的披露,敷爾佳“醫用面膜”的低成本和高毛利也被社交網絡放大,讓更多消費者大呼“智商稅”:2022年9月,“148一盒的敷爾佳面膜成本僅10元”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對于醫療器械類產品比化妝品類產品單價高的原因,敷爾佳表示:“公司對醫療器械類產品的原材料選用標準、生產工藝和質量要求高,使產品質量較高、市場定位較高、功效較好……基于產品特性、產品使用價值和市場認可度,公司醫療器械類產品銷售單價更高。”
但敷爾佳高價產品的背后卻沒有技術含量支持。2022年,敷爾佳研發費率僅0.87%,創爾生物研發費用率達到7.49%,華熙生物則達到6.10%。即便是與同類型企業平均5.17%的研發費用率相比,敷爾佳的研發費率也是最低的。
對于本次發行募集的18.98億元資金,敷爾佳有關研發及質量檢測中心的項目資金投入,也僅有5691萬元。未來,敷爾佳還打算將營銷進行到底:募集的資金將有近半用于品牌營銷中,金額達8.85億元。
過去三年,敷爾佳的營銷費用率還在增長,卻并沒有換來相應的營收增長。消費者對“醫用面膜”漸漸下頭——敷爾佳爆款“白膜”,2023年收入下滑4.3%。
顏值經濟紅利之下,敷爾佳以“醫用面膜”概念崛起;“理性消費”潮流之下,敷爾佳的低成本高毛利又加速了“醫用面膜”概念的褪色,可謂“起于概念,落于概念”。
眼下,敷爾佳僅靠“醫用面膜“的高增長故事已經難以為繼了,但它的新故事又在哪兒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