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歐經濟“優秀表現”背后的真相
(資料圖)
原標題:南歐經濟“優秀表現”背后的真相
歐洲一家媒體最近刊文指出,面對當前歐盟普遍的經濟和物價危機,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南歐國家的經濟抵抗力好于德國,較之歐債危機期間這些國家的經濟表現出現“驚人逆轉”。
從歐盟實際經濟數據來看,上述結論的主要支撐源自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的糟糕經濟表現。從GDP同比增長率看,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經濟環比萎縮0.5%,而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臘四國分別同比增長4.2%、1.9%、2.1%和2.5%,遠超歐盟和歐元區1%的平均水平。而從GDP環比增長率看,德國在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分別出現0.5%和0.3%的萎縮,陷入“技術性衰退”。從通貨膨脹率看,2023年5月德國通脹率達6.3%,而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臘四國分別為2.9%、8%、5.4%和4.1%。
總的來看,相關數據更多反映的是德國作為歐盟內部管理經濟和通脹問題的示范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另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去年歐洲能源危機的高峰時刻,率先實施直接規定發電用天然氣價格上限的緊急措施,在抑制居民和企業用電增幅上取得較好效果,亦成為經濟方面的重要動力。
但客觀而言,南歐四國的情況很難稱之為強勁復蘇。從經濟基本面看,整個歐盟范圍內自新冠疫情以來就一直處于低迷狀態,烏克蘭危機帶來的經濟打擊更是毋庸置疑。南歐國家經濟增長率較德國或西歐一些國家表現突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在疫情期間下跌得更厲害,現在也就具有更強的“反彈效應”。同時,去年以來歐盟服務業價格和產值增長較制造業更強,也使服務業占經濟比重更高的南歐國家相對受益。
事實上,從另一些數據來看,部分南歐國家的經濟仍與“韌性”不沾邊,比如意大利和希臘分別于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出現環比0.1%的萎縮,證明經濟增長勢頭仍較為脆弱。另一方面,南歐國家在就業和政府財政赤字上的長期性問題依然嚴峻。在失業率方面,2023年4月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臘四國分別高達12.7%、7.8%、6.8%、11.2%,均高于德國的2.9%和歐盟6%的平均水平。在政府公共債務占GDP比重方面,2022年第四季度希臘和意大利分別高達171.3%和144.4%,仍是整個歐盟債務負擔最重、風險最高的國家。而未來隨著南歐國家增長率難以突飛猛進,政府支出因應對通脹和能源沖擊等持續擴張,債務可持續性的挑戰恐繼續尾大不掉。
可見,南歐所謂應對危機表現優于德國,更多的是反襯出德國等西歐國家在危機面前的脆弱和無力,進而整個歐盟也應繼續探尋如何應對當前經濟挑戰。近段時間,隨著歐洲能源價格走低,西方一些輿論開始高呼“歐洲經濟韌性遠超想象”,其主要依據僅僅是歐盟及主要國家并未陷于衰退,進而炒作“沒俄羅斯也能過得好”,為犧牲經濟也要大搞戰略對抗大吹法螺。
然而,德國和歐盟已經為此付出巨大代價,遭遇物價飆升、制造業萎縮、社會消費降級等多方面沖擊,即使是被“追捧”的南歐國家也普遍面臨嚴峻的生活成本危機。因此,歐洲乃至國際輿論在面對“南歐優異”的說法時,恐怕應該撥開云層探究實質,思考目前歐洲危機乃至國際經濟復蘇乏力的根源在哪里,思考如何進行理性客觀的政策調整才能走出衰退泥潭。
(董一凡,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學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