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黃色新聞”短視頻,并不會殺死真正的新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新黃色新聞”短視頻,并不會殺死真正的新聞
如果你常常刷短視頻,可能會刷到帶著大號黃色字體和所謂“當事人回應”的一類視頻,它們往往會配上一句:“當時感覺挺好玩的,就拍了下來,然后隨手發到了網上,沒想到第二天就火了?!边@類視頻“漫不經心”地將自己包裝成“新聞”的樣式,然而連新聞的六要素都無法給出,視頻內容搞笑、新奇但看多了又會覺得無聊,“沒有新聞可以不發?!背蔀槿藗兊膶@類視頻的抱怨,但無法否認的是,它們又有著極好的傳播效果。
有學者將其總結為“新黃色新聞”,黃色新聞這一概念源于19世紀末美國兩位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策的競爭。他們在新聞報道中運用大字號煽動性標題,對沒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加以煽情化和娛樂化來取悅大眾,以提高報紙的銷量。“新黃色新聞”的泛濫和其高流量的“回報”,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它們會不會擠壓真正具有公共價值的新聞的生存空間?
事實上,“新黃色新聞”并不會殺死真正的新聞,它們的出現反而體現了人們對“真實”的渴望。與歷史上的黃色新聞不同,“新黃色新聞”的生產者不僅包括專業機構媒體,也包括大量自媒體。自媒體將原本無聊、細碎、不值得報道的生活場景套上新聞的外殼,就引來了大量的關注,排除內容本身的趣味性,在“用幾秒鐘抓住用戶注意力”的短視頻平臺,模仿新聞的格式賦予了這類視頻一種“真實感”和“這是值得閱讀的新聞”的正當性。其實從側面說明人們對正在發生的現實和報道現實的新聞,依然保持好奇。
從歷史上黃色新聞的退場也可以看出,這類不具備的信息增量的新聞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滿足公眾的興趣,但是從長久來看會隨著新聞業的規范化而逐漸落幕。當這類新聞泛濫成災,用戶明白其中套路后,“劣幣”未必能驅逐“良幣”,“劣幣”的出現反而映襯了“良幣”的珍貴,也就強化了人們對于真正的、具有價值的新聞的渴望,這也正是專業媒體發力生產有價值新聞的良好時機。
而對于生產新聞短視頻的專業媒體而言,為吸引人們的關注,在報道新聞時會更加注重新聞價值中的“趣味性”,這一做法一方面是媒體對平臺流量邏輯的屈服,但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短視頻這一媒介的特征:幾十秒的體量難以承載有深度的新聞。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媒體放棄了專業內容的生產,從最近的“北京長峰醫院火災”來看,在官方通報發出前,雖然自媒體和專業媒體都在靜默,但一旦有了報道空間后,專業媒體能夠從多角度挖掘其背后的問題,能夠有效駁斥自媒體對民營醫院的無端指責。
“新黃色新聞”短視頻,并不會殺死真正的新聞,而真正殺死新聞的,可能是在當前的報道環境下,新聞無法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求,由此引發人們對新聞的漠視和失望。(苗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