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教學型教授”憑實力出圈,別讓教學成了教授的副業


(資料圖片)

原標題:“教學型教授”憑實力出圈,別讓教學成了教授的副業

30年不評職稱的華中科技大學教師楊漢文,最近獲評副教授。他長期扎根講臺、兢兢業業,憑借突出的教學實力贏得了晉升職稱的機會。而學校對于“教學型教授”的積極評價,也收獲了眾多點贊。

“上課從不念PPT,從來都是寫板書,經常給學生開小灶”,學生們的真切話語,道出了楊老師的“為師之道”。事實上,“教學型教授”不是什么新鮮概念,早在十余年前,這一職稱評價體系就從制度層面相繼進入國內多所高校。此前,潛心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如愿評上“教學專長型”教授,也曾引發輿論關注。種種關于職稱改革的嘗試與討論,給高校職稱評定開辟了更多元的通道,也讓更多人重新思考大學的本質所在。

安心教學也可評教授,顯然是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評價體系的糾偏與優化。一段時間以來,“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等論調很盛,甚至有人預言,未來“教學型教授”注定會走向消失。而之所以會有此類偏見,很大程度在于高校教師評價的“指揮棒”太過單一,“唯論文”導向廣泛存在。必須承認,高校教學水平難以量化,不同學科之間又差異懸殊,“以論文論英雄”確實比較好操作。但問題在于,一個人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當論文在教師能力評判中占據壓倒性優勢,大家花在鉆研教學上的時間就必然縮水。這種潛移默化的浮躁之風,不僅于培養人才無益,甚至會消解嚴肅的學術風氣。

近年來,隨著高校職稱改革的推進,“唯論文”現象正在改變。但著眼現實,純靠教學拿職稱也并非易事。比如,有的高校要求,教學型資格教授須連續從事一線教學工作20年及以上;有的規定需要近五年內年均完成的教學課時數不少于300標準學時;還有的前腳取消了論文限制,后面就立刻增加優質課的必備條件,評審又是層層篩選。可以說,眾高校在改革思路上是有共識的,但如何精細量化教學工作、公平評估教學成果,仍需探索出更科學有效的辦法。也期待更多高校能夠將教師的教學成果與科研評價平衡起來,形成豐富的支撐理論,為相關改革提供更多經驗。

究竟什么樣的教師才能勝任高校人才培養任務,圍繞這一話題討論很多。但有一條可以明確,那便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大學老師不能只顧科研、無心教學。從這個角度說,設置“教學型教授”的崗位,背后也有著讓大學夯實育人本位的邏輯。當然,以教學為本不是“不要論文”“不要科研”,從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越是高水平的大學,往往對教師的科研要求越高。既不將二者斷然綁定,也不畸形分離,提高標準、保持彈性,才是涵養大學精神的科學態度。(高源)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