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先就業再擇業?治“病”不能靠吃“止痛藥”
原標題:先就業再擇業?治“病”不能靠吃“止痛藥”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強鼓勵學生先就業再擇業,“不要挑肥揀瘦,挑三揀四,實際上很多單位根本招不到人,但往往學生又就不了業,這就是供需中間出現認識上存在偏差的問題,先找一份工作,工作一兩年積累經驗再去擇業?!保?月9日《中國新聞周刊》)
【資料圖】
三月十號,“建議畢業生找工作不要挑肥揀瘦”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在此之前,“大學生就業”“年輕人內卷與躺平”“考研考公熱”等與大學生畢業去向息息相關的話題,也引發著極高的關注度與討論度??梢姟按髮W生就業難”已經成了社會亟待解決的疑難雜癥。但筆者認為,面對這個疑難雜癥,“讓畢業生不要挑肥揀瘦”“先就業再擇業”的辦法頂多是一種能暫時掩蓋就業疼痛的“止疼藥”“麻醉劑”,更多屬于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妥協。
對于學生而言,隨意選擇一個容身之處,恐怕難以獲得對于工作的歸屬感和勞動的成就感,反而可能會引起“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疲憊。其次,有人認為大學生畢業之后不及時參加工作會浪費光陰,筆者倒認為,得過且過的選擇后,更容易暗示自己總有退路,從而喪失斗志,持續躺平。與其在沒做好功課的情況下“先就業再擇業”,賠了應屆生身份又折青春時光,倒不如讓大學生們自主經歷擇業中的酸甜苦辣,從而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該追求的方向。
對于企業而言,“先就業再擇業”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比起隨時可能離開的“兼職”,企業的發展更需要穩定的員工、強大的凝聚力。“先就業再擇業”招來的員工往往是把企業當成跳板,企業好不容易將員工培養成熟后,很可能驀然回首,等來的卻是員工早已準備跳走。這對企業而言,也是一把辛酸淚,只能無語凝噎。
對于國家而言,這樣的配對,也是強扭的瓜,雖能解渴,但終歸不甜。為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國家制定了許多就業計劃,組織了許多招聘活動,我相信出發點是為了能促成更多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的“情投意合”,使同學們能夠就業放心,企業們能夠用人安心,而非“先就業再擇業”的將就湊合,導致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的“相愛”全看天意。這與國家初衷背道而馳,浪費了資源,白費了努力。
事實上,就業難不是只針對學生的“局部病”,若想要治好,更需要“多管齊下”。不僅要引導學生的就業觀全面、正向發展,其他方面也要常花心思、多下功夫。
學校不僅要有就業指導課、社會常識課、招聘會等課程、活動的開設,更要思考如何讓它們不要變成擺設。目前,許多學生把此類課程當作“水課”,學生學習的態度固然值得商榷,但學校也不能無動于衷,反而更要思考該如何將此類課程進行一個更能吸引大學生參與的建設。
企業不僅要考慮找一個什么樣的人,更要考慮如何改善自身的待遇才能招到心儀的人。就業不能只是畢業生們“卷”,企業之間也要“卷”起來,積極主動地把自己變成畢業生們搶著進的“香餑餑”,遠比消極被動地“守株待兔”更值得。
政府也應該更早做好準備,不要等到畢業季再吃“止疼藥”,而要提前打好“預防針”。積極創新形式,及時根據時代形勢的變化改進活動,加固自己溝通雙方的橋梁地位,演好自己保障雙方的避風港角色。如此一來,能更好地推動學生與就業單位之間的“雙向奔赴”。
同時,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應該對畢業生們少一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嘲諷,多一份彼此關照的尊重與理解。多拿真心換位思考,提出可行實用的暖心意見;少用有色眼鏡進行批判,造成冰冷隨意的無情傷害。為正待就業的畢業生們、將會就業的大學生們創造一個包容、自由的就業環境。
“先就業再擇業”,被強行湊在一起的大學生與企業,雖然明面上能在就業大考中取得數據上的“好成績”,但并非一份好的時代答卷。若想要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還得大家用奮進之心一起努力,用“情投意合”共同書寫。(袁鑫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