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百事通!校企理應結成常態化創新伙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校企理應結成常態化創新伙伴
2023“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近日召開。北京84家科技企業發布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的1100余項技術協同需求榜,102所全國高校院所則積極“揭榜答題”。這一機制有效實現了供需對接,也為進一步理順產學研鏈條提供了啟示。
激發更多高水平科技創新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但長期以來,作為創新最重要的兩支力量,高校與企業的科研合作常常“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很多企業認為,高校不了解市場規律和需求,很難真正解決自己面臨的核心技術難題;也有不少高校擔憂,企業不了解科研規律,“科學指標”與“市場指標”之間存在鴻溝。產學研鏈條脫節,造成有需求無平臺,有平臺無技術,有技術無轉化,對于我國突破“卡脖子”問題是一種掣肘。著眼于現實痛點,教育部、工信部與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推出“千校萬企”行動,組織企業與高校坐在一起捋清楚“干什么”與“怎么干”,對于形成互惠共贏、協同共生的校企合作生態系統大有裨益。
企業家與科學家“同頻共振”,不論對行業發展還是產業革新都是一種雙贏。但縱觀人類科技發展史,產學研結合始終“說易行難”,需要以系統性的改革破題為支撐。就我國來說,從上世紀80年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出“科技面向經濟,經濟依靠科學”;到借鑒“拜杜法案”,以立法形式明確賦予科技人員科技成果長期所有權;再到全面完善落實“揭榜掛帥”機制,撕下創新主體“出身”的標簽……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立足點,就是持續破除科技成果轉化之路上的潛在和顯在堵點。這些年,北斗導航、特高壓輸電、量子通訊等世界級成果的集中涌現,皆得益于此。著眼未來,要實現更多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還是要搭好平臺、創造條件,讓更多“學院派”與“實踐派”攜手攻堅,變一事一議的供需對接模式為鐘表式、常態化工作模式,以“眾智”實現對關鍵技術的“眾包”突破。
深化校企合作,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不少高校課堂上,理論說教多,動手實踐少;照本宣科多,思考創新少,導致許多專業都出現了產教脫節的問題,不利于大學生就業與學科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只是科技創新,在理論創新、文化創新等科研方面,其實都可以引入“出題-揭榜”機制,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會干事的有獎勵,在更大范圍內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打通產學研,串起價值鏈,這是培育未來產業發展的立足點。腳踏實地夯實產業基礎,強化創新能力,不斷從國家發展中提出“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優勢也就有了堅實的依托。(鮑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