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保時捷,誤會如何解?
(資料圖)
原標題:一折保時捷,誤會如何解?
錯標超低價保時捷下單后須交付嗎?近日,某地一家保時捷中心上線一輛轎車,標價12.4萬元,引發大量消費者訂購。截至當天晚上,該銷售鏈接共有近600個預訂單。隨后,保時捷下架了這輛車并退回消費者訂金。此事引發社會熱議,有不少網友評論稱,按照誠信原則,商家既然提供了鏈接且客戶下單了,那么就應該交付。(2月2日《法治日報》)
平均售價100多萬的豪華車,一折出售,優惠力度之大,也難怪讓人心動。然而,除了心動外,可能更多的是疑惑。相信那些下單了的客戶也會抱有疑問,“標價遠低于實際價值,這可能嗎?”當然,或許有更多人的心里會出現另一個聲音,“萬一這是真的呢?”于是乎,爭執就由此產生了。
近年來,網絡平臺賣家錯標商品價格、出現“烏龍”訂單的現象時有發生,引發糾紛不斷。人們爭論的焦點,往往在于其“重大誤解”的認定上。
何為“重大誤解”?按字面意思,可以簡單理解為雙方信息存在誤差,而且其中一方會因為誤差造成出現重大損失。實際上,按照我國民法典對重大誤解制度的相關規定,如果確實是商家無心之失或技術故障,導致出現極不公平的“烏龍”訂單,商家可以重大誤解為由撤銷合同。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對“重大誤解”的解釋,一般是由商家“自證”,而消費者卻難以考證,這就讓消費者在天然上處于信息弱勢一方。當誤解情形不明顯,或存在商家刻意引流的情況下,重大誤解制度更有可能成為某些商家暗箱操作的“遮羞布”,這就與其設立的初衷事與愿違了。
其實,按照公平與誠信的交易原則,若出現重大差錯而導致重大誤解,就如本次的“一折保時捷”,商家為避免重大損失而行使撤銷權,這無可厚非。但誤會不會自動解除,需要商家拿出真誠實意,主動向消費者尋求諒解、協商解決,造成消費者的信賴受損也應有相應的補償。而任何私下強制解除合同的行為,不僅有可能加深誤解,而且也不合法律程序,有可能背上新官司。
對于消費者來說,面對商家惡意引流、肆意操縱標價的行為,要敢于維權。當然,撿漏之心,人皆有之,但一個誠信友善的消費者,也不應拿別人的錯誤來“獎勵”自己。(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