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遞!煙花爆竹“禁改限”,彰顯治理人性化
(資料圖)
原標題:煙花爆竹“禁改限”,彰顯治理人性化
1月17日晚,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強2023年春節期間煙花爆竹安全管理的通告》,劃定除夕等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1月18日澎湃新聞)
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不少地方政府對環境污染加強了治理力度。燃放煙花爆竹,不僅會在短期內帶來空氣和噪聲污染,而且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如容易造成火災和人身傷害。不少地方對煙花爆竹采取禁燃禁放的態度,理由很充分。
但也要看到,我國民間在重大節日等節點有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這樣的傳統根深蒂固,代代傳承,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已經傳承了二千多年,尤其是在春節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不少公眾早已習慣了在爆竹聲中迎來新年。沒有爆竹聲,會讓不少人感覺不到“年味”。還要看到,汽車尾氣、工業污染等等,才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而非在春節等節假日集中燃放的煙花爆竹。
一些地方開始權衡民風民俗與民眾安全、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在兩者間尋找平衡點,對煙花爆竹由“放”到“禁”到“限” ,這體現了政府管理的與時俱進,體現了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1月17日召開的公安部黨委(擴大)會議也指出:要引導群眾合規燃放、文明燃放煙花爆竹。此次鄭州在春節前改“禁放”為“限放”,劃定除夕等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喝彩。
這樣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鑒。哪些區域可以適當“放”,哪些區域又適當“限”?各地不應簡單“抄作業”,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訂相應政策,進行科學決策。比如像一些地廣人稀的農村地區,就沒有太大必要完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各地對于燃放煙花爆竹問題,不宜簡單實行“一刀切”的管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安排。要盡最大努力滿足公眾對“年味”的精神需求,兼顧民風民俗與現代社會治理。
當然,煙花爆竹有諸多副作用,與現代文明相沖突,對煙花爆竹的燃放不能采取完全“縱容”的態度,而更應該加強宣傳教育,讓人認識到煙花爆竹、香燭紙錢等“過時事物”的危害,讓公眾慢慢減少對它們的依賴,還可以通過開展春節燈會、鮮花祭祀等科學環保的方式來移風易俗,引導公眾自覺遠離煙花爆竹、香燭紙錢等“過時事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吐槽“年味”越來越淡。弘揚春節等傳統習俗,有利于增強國人的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也是在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此,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加大宣傳與引導,不僅不應干涉各種正當的民俗活動,還應予以支持。比如一些地方民眾有年前熏臘肉的風俗習慣,這帶來了火災隱患和空氣污染,有地方就為民眾提供集中熏制點等等。煙花爆竹“禁改限”、臘肉集中熏制點等,這些精細化治理的做法,彰顯了治理人性化與現代化,值得肯定與推廣。(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