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樂見更多沾有“泥土味”的建議


(資料圖片)

原標題:樂見更多沾有“泥土味”的建議

“我要把最有‘泥土味’的建議帶到會上,盡自己的努力讓鄉村更美、村民更富、生活更甜。”省兩會上,來自河源的省人大代表劉偉雄為參會做足了準備。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回村多年的村務工作經驗,以及從田埂上、創業園里收集來的百姓聲音,引發大家關注。

腳上沾著泥土,心中裝著責任;把身子撲下去,把民意帶上來………兩會上,像劉偉雄這樣“土味”十足的代表委員還有不少。林翠珠委員來自婦聯界別,她重點關注鄉村教師和鄉鎮婦女,還撰寫提案建議成立縣區青少年情感和法律輔導中心;韓俊代表是一名從業超過25年的律師,他既關心多領域立法問題,也帶來停車場建設等議題;劉抗戰代表從事一線技工工作已21年,他注意到“不少技能人員到崗后缺少持續提升技能的機會”;梁健玲代表長期專注于老人服務,針對一些“60歲老人要照顧80歲老人”的情況提出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一年一度的省兩會,是黨心與民心交匯、政策與民意共鳴的重要平臺,其中不僅有詮釋“中國之治”的大事,也有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人說,兩會這么大的舞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大問題上。其實不然,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而對國家來說,群眾小事是構成國家大事的“細胞”,小“細胞”健康,大“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小事匯聚成民意,形成大政方針,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具體化為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的每一件小事,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因此,“土味”非但不“土”,而且傳遞著民情民意、激蕩著為民情懷。我們之所以關注“土味”,更多是欣賞其背后的“泥土味”“露珠水”。說到底,人大代表受選民委托,政協委員聯系著界別群眾,他們都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當代表委員翻開厚厚的民情日記、調研報告,如數家珍地說起自己的心得和想法,我們就看到了他們撲下身子、走向人民群眾的身影,我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代表委員是真正為民生做文章、替群眾發聲音的,他們不負法律所賦予的神圣使命、不負人民群眾對他們的期待。

當然也要看到,代表委員參加兩會只是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的一種方式。短短幾天的會期,能討論和商議的畢竟有限,最重要的還是把功夫下在平時,讓履職融入日常,更好地聽民聲匯民意聚民力。

從那些沾有“泥土味”的建議中,我們讀出的是真情,說的是群眾語言,想的是群眾的操心事,已經成為代表委員的履職常態;我們讀出的是期待,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聆聽民聲,這樣的履職才更具有“含金量”;我們讀出的是民主,代表委員具有真實廣泛的代表性,展現出了中國式民主的優勢與活力。讓更多的高端話題和“土味”建議相交織,正是我們期待看到的兩會主基調。(王慶峰)

標簽: 人民群眾 人大代表 衣食住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