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聞】工人日報社評丨期待更多“生命線”式公共服務托底民生需求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期待更多“生命線”式公共服務托底民生需求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資料圖片)
看見邊遠地區少數人群的現實訴求,調配更多的資源,讓公共服務盡可能延伸到更多邊遠地區的“神經末梢”,為這些百姓分擔生活壓力。期待載著美好與希望飛馳向前的時代列車也能拉上他們——我們一同向前。
“703線就是我們的生命線,我們離了它,講難聽點就活不下去”——據1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報道,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一條特殊的公交班線每天早晨5點從當地距離縣城最遠的太平畈鄉出發,途經50多個小站,開往霍山縣醫院。沿途20多位血液透析患者乘坐這條線路的公交車就醫,703線被當地群眾稱為深山里的“生命線”。
這條公交線為深山里的血液透析患者打通了看病的“最后一公里”,讓很多人在同情這些患者的同時,也感覺暖暖的?,F實中,類似的以公共服務托底、滿足部分特殊人群現實訴求的事例還有不少。比如,在一些邊遠地區,“慢火車”開行數十年,成為當地聯通外界的重要渠道,有的列車甚至只為一個乘客??吭谀骋恍≌?;福建等沿海地區,為一些有少量人口居住的小島開通“水上公交”以及島民外出就醫的“緊急通道”;有的地方為“僅有一個人的村莊”通電、通郵;還有的公交末班車為了等固定乘客,長年在某個站點刻意多停幾分鐘……
這些事例讓我們看到與繁華都市生活迥然不同的場景,尤其是一些邊遠地區少數百姓有著特定的民生需求,需要得到外界的更多關注與援助。當很多城里人習慣于掃碼騎上共享單車穿行城市大街小巷時,還有一些村民出趟門先要徒步翻過一座大山。而這正是諸如703線公交車等新聞帶給我們的思考——看見邊遠地區少數人群的現實訴求,調配更多的資源,讓公共服務盡可能延伸到更多邊遠地區的“神經末梢”,為這些百姓分擔生活壓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很多地方已經有條件和能力將優質公共服務軟硬件設施覆蓋到更多地區和人群。比如,許多偏遠地區實現了鄉村交通路網融合;農村煤電水氣廁所改造等讓很多村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便捷生活;電商下鄉,農副土特產品走出大山更加方便,電商扶貧越來越有模有樣……在此背景下,盡可能將一些欠發達的小城鎮,尤其是邊遠地區有特殊民生需求的百姓納入公共服務保障范圍內,是相關地方不可忽視的現實民生問題。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體現著一個地區的民生保障水準,也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民生溫度。
703公交線的報道出自新春走基層記者之手,這提示我們,在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相關地方可以充分利用更多新技術等,讓更多人看見自己家鄉的發展瓶頸或民生痛點,因地制宜地幫助父老鄉親解決難題,聚起發展合力。
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全國832個貧困縣已經全部摘帽,鄉村振興戰略方興未艾。只是仍有個別地方的少數人群受自然環境等因素限制,還離不開類似“生命線”式的公共服務的保障。如果說他們的民生需要是整個社會民生服務中的一塊短板,那么,看見他們的需求、體諒他們的難處,盡快補上這塊短板,就是相關方面應盡早提上議事日程的問題。
慢火車、水上公交、鄉村郵路、只為一人停站的火車——在媒體的鏡頭更多對準都市繁華生活之時,邊遠地區少數人群的現實生活什么樣、他們急需改善什么,都有待媒體及公眾的關注與援助。我們不能遺忘那些“沒啥新聞”的邊遠山鄉,不能冷落那些與城里人同樣擁有飽滿生活熱情的父老鄉親,不能忽視他們對健康、便捷、舒適、幸福生活的追求。期待更多“生命線”式公共服務托底民生需求,期待載著美好與希望飛馳向前的時代列車也能拉上他們——我們一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