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當前視訊!提升高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能力


【資料圖】

原標題:提升高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能力

科技創新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引擎。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名副其實的主力軍,高校主動將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納入自身事業發展總體框架,積極尋求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兩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將持續為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重要的科技貢獻。

當前高校在科技支撐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仍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制約了其作用發揮。一是成果供給不足。高校涉農科技創新力量仍偏重傳統產業和傳統學科,針對鄉村振興所需的現代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產出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不夠多。二是下鄉人才不多。不少高校科技人員是“從高校到高校”,主要在實驗室搞科研,不了解“三農”國情;受制于評價體系之慣性,科技人員面向鄉村搞科技研發推廣不如寫論文見效快、收益大,無意下去。三是保障機制不全。高校在隊伍建設、經費保障和任務落實等方面缺乏相應配套機制,導致其科技服務鄉村振興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以科技成果供給為載體,支撐鄉村產業振興。高校調整并找準科技創新支撐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和方向,加強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布局,著力突破種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大力發展“大健康”“大食物”等特色農業技術、農業資源綠色高效利用技術、農產品轉化增值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技術,提升科技成果供給能力;樹立農村、農企、農戶、高校四方聯動的“農校結合”辦學理念,建立面向涉農企業的技術服務網絡和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推動形成“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拓寬科技成果供給渠道。

以厚植人才為基礎,支撐鄉村人才振興。高校充分發揮重大科技項目凝聚、發現、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培養農業農村科研領軍人才和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推進學科專業結構適應鄉村振興需要,培養和輸送鄉村急需的專業人才;建立科技人才到鄉村基層和中小企業掛職、兼職及離崗創業制度,實現高校與鄉村人才雙向流動共享;開展分層次分類型的鄉村人才培訓,培育一大批鄉土人才隊伍;進一步創新校本人事政策和評價體系,大力激發高校科技人才服務鄉村的動力與活力。

以強化鄉村科普為途徑,支撐鄉村文化振興。高校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伍,打造專業科普團隊,深入鄉村組織開展科技下鄉、科技活動周、科普報告、科技培訓、科技咨詢服務等活動,不斷擴大科普宣傳教育覆蓋面;充分發揮高校科普場館、實驗室等面向鄉村民眾的科普展教功能,持續放大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科普融媒體等的作用,大力提高農民科學素質。

以科技賦能治理為突破,支撐鄉村組織振興。高校對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校本政策做好頂層設計,避免無序、追求短期效益的資源浪費行為,引導鄉村與高校建立長期對口科技幫扶關系,逐步形成以縣(市、區)為樞紐,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科技特派員、科研平臺、科研項目等為依托的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治理體系。

提升高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能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對高校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建立財政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穩定增長機制。對立足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高校科研項目,予以優先保障支持。創新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扶持機制,為高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提供政策扶持及法律環境保護;支持高校設立鄉村振興學院,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快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通過完善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建立科技計劃成果后評估制度、大力發展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等,鼓勵高校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鄉村廣闊大地上。

(作者:王鵬 系華中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標簽: 中國教育報刊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