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全球快報:識破養老詐騙“套路” 最大限度擠壓“行騙空間”

識破養老詐騙“套路” 最大限度擠壓“行騙空間”(主題)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范語晨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規模不斷增長,犯罪分子瞄準規模龐大的老年群體實施養老詐騙,嚴重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為依法有效推進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6件養老詐騙犯罪典型案例,以揭露養老詐騙常見“套路”,最大限度擠壓“行騙空間”。


【資料圖】

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實施非法集資犯罪

2016年6月,被告人肖開俊、陳榮與蔡新(已判刑)共謀以開展養老服務之名實施非法集資,先后成立兩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并在多地設立分公司或營業網點。三人明知公司無融資資質,仍安排融資團隊以養老服務名義,采取打電話、發傳單、推介會、口口相傳等方式,輔以發禮品、參觀“養老基地”等手段,在自貢市等地公開集資,承諾支付每月1%~3%的固定收益、享有養老基地優先居住權和折扣及期滿后返還本金,與集資參與人簽訂《預存消費協議》《預存合同》等,共吸收189名老年人預存消費款562萬余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肖開俊、陳榮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集資詐騙罪。

典型意義

本案是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以預售養老床位、虛構養老服務項目等名義,通過辦理會員卡、明顯超過床位供給能力承諾服務、預交養老服務費用等手段,詐騙老年人錢財。

人民法院提示廣大老年人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發現犯罪分子以“養老服務”進行非法集資的,要不聽、不信、不參與,并及時向有關部門提供線索。同時,相關部門要規范養老服務行業準入,加強行業監管,保障養老服務行業健康發展。

以投資“養老項目”為名實施非法集資犯罪

2016年4月,被告人魯鵬和魯光明(另案處理)注冊成立樂平市太陽山老年事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陽山老年公司”)。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魯鵬未經有關部門批準,借用太陽山老年公司名義,公開宣傳交費后可以享受老年公寓住房優惠,并承諾以高額福利消費卡、貨幣等方式返本付息,非法吸收51名老年人165萬余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魯鵬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通過發宣傳單、開推介會等途徑公開宣傳,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向社會不特定老年對象吸收資金,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典型意義

本案是以投資“養老項目”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以開辦養老院、購買養老公寓、入股養生基地等為由,誘騙老年人參與投資。

人民法院針對發現的行業監管漏洞和風險隱患,向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送司法建議書,建議加強營業執照辦理和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監管,有力促進行業源頭治理。人民法院提示老年人要謹慎投資高額返利項目,投資“養老項目”時要“三看一抵制”:一看“養老項目”是否有登記、備案,二看“養老項目”是否真實合法,三看“養老項目”收益是否符合市場規律。抵制高利誘惑,拒絕非法集資。

以銷售“養老產品”為名實施詐騙犯罪

2018年初,被告人徐正、周金鵬與他人購買富乾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安排團隊在公司銷售所謂的紀念幣(章)、玉石、書畫作品等“藏品”。吸引不特定人到公司后,虛假宣傳公司系國有企業授權銷售方,謊稱購買“藏品”可享有國家補貼,虛構“藏品”系限量供應、在市場上具有稀缺性、具有較高價值及短期升值空間、“藏品”升值后由公司提供途徑幫助銷售實現盈利等事實,欺騙被害人購買上述“藏品”,向被害人開具虛假“收藏品全國統一專用收藏票”。截至案發,徐正等人騙取46名被害人(大部分為老年人)379萬余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徐正、周金鵬等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

典型意義

本案是以銷售“養老產品”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通過提供免費或低價旅游觀光、情感陪護、虛假宣傳等手段,采取免費發放禮品、商品回購、寄存代售、消費返利、會議營銷、養生講座等方式,誘騙老年人購買價格虛高的保健品、食品、藥品、醫療器械、收藏品或者假冒偽劣產品等。

人民法院提示老年人投資消費要冷靜,不輕信電話、網絡、電視推銷,認準正規的收藏投資渠道,特別是要謹防所謂“高額返利”“高價回購”等宣傳,守護好自己的“養老錢”。

以“以房養老”為名實施非法集資犯罪

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被告人沈移平先后成立、收購上海俐煜金融服務信息有限公司、上海燦宏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燦宏公司”)。2016年下半年,沈移平推出“以房養老”項目,引誘投資客戶將房產抵押給小額貸款公司獲取抵押款,再將抵押款轉投燦宏公司。被告人顧乃祥為獲取好處費,引誘并幫助老年客戶將房產抵押給小額貸款公司獲取抵押款,再將抵押款轉借給沈移平。截至案發,沈移平共計吸收資金2.98億余元,造成集資參與人經濟損失1.68億余元。顧乃祥參與房產抵押17套,幫助沈移平吸收資金5450萬元,未兌付總額5006萬余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沈移平與他人結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集資詐騙罪。被告人顧乃祥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典型意義

本案是以“以房養老”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打著國家政策的旗號營造“養老恐慌”,利用老年人金融防范意識較差的特點,惡意設套,以“房本在家無用”“不耽誤自住或出租”等話術,誘騙老年人簽訂房產抵押擔保的借貸合同或相關協議,將抵押房屋獲得的資金購買其推介的所謂理財產品,借助訴訟、仲裁、公證等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房屋。

人民法院提示老年人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投資理財時不要盲目被高收益誘惑,同時子女也要關心、照顧老人,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聯動起來,讓養老詐騙無處遁形。

以代辦“養老保險”為名實施詐騙犯罪

被告人李曉雷原系鄉鎮社保部門臨時工作人員,后被開除。2018年,李曉雷結識王飛(另案處理),王飛得知李曉雷曾在社保部門工作,提出幫忙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請求。李曉雷明知無能力幫助他人辦理補交職工養老保險,仍謊稱可通過掛靠企業的方式辦理,并通過王飛介紹,以幫助他人辦理職工養老保險、可領取職工養老保險金等為名,先后騙取包括多名老年人在內的8名被害人107萬余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李曉雷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予懲處。

典型意義

本案是以代辦“養老保險”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謊稱認識社保局等部門工作人員或者冒充銀行、保險機構工作人員,可以代辦“提前退休”“養老保險”等,騙取老年人的保險費、材料費、好處費等。

人民法院在審理中發現,相關部門在養老保險政策宣傳以及業務辦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先后向當地相關部門發送司法建議,建議加大社會保障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險代繳業務管理。人民法院提示老年人在辦理養老、醫療保險時,應通過相關部門、網站、社區、村委會等了解國家和當地政策規定,到相關部門按照程序依規辦理,不要輕易相信他人能代辦養老保險而把費用交給他人,避免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以開展“養老幫扶”為名實施詐騙犯罪

2017年2月底至10月,被告人李建濤以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北京天康通健心腦血管疾病研究所有限公司為依托,伙同楊琳、賈文山、王偉、張玫、蘇秀榮等人(均另案處理)為實施詐騙組成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在北京市石景山區、豐臺區等地,引誘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免費健康咨詢”活動,謊稱賈文山、張玫、蘇秀榮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空軍總醫院、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知名醫院專家,騙取被害人信任,并以現場看病、開藥的方式,將低價購進的保健品“百邦牌天元膠囊”“百邦牌銀杏丹葛膠囊”當作特效藥品高價銷售給被害人。楊琳、賈文山、王偉等人通過上述方式,騙取124名被害人93.74萬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李建濤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伙同他人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多名被害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依法懲處。

典型意義

本案是以開展“養老幫扶”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典型犯罪案件,該類犯罪主要表現為假借義務診療、心理關愛、直播陪護、慈善捐助、志愿服務、組織文化活動等形式獲得老年人的信任,對老年人實施詐騙。

人民法院提示老年人就醫需到正規醫院,切莫病急亂投醫,不要輕信所謂免費講座、免費診療,更不要高價購買非正規藥品、保健品,避免上當受騙。

標簽: 養老保險 非法集資 人民法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