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給超齡農民工更多關注與關懷

近期,有輿論關注到一些地區陸續發布的建筑業清退令對超齡農民工的影響問題。這些新出臺的相關政策主要包括“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禁止55周歲以上男性、45周歲以上女性工人進入施工現場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影響身體健康以及危險性、風險性高的特殊工作”等內容。

從現實角度看,這些政策的出臺是基于對超齡農民工群體安全的考量,目前對他們的影響也較為有限。首先是發布政策的城市僅限于東中部少數地區且并非“一刀切”禁止進入工地。按照文件以及媒體采訪的相關負責人所述,超齡人員雖然不能從事建筑施工作業,但是可以從事工地上的輔助性崗位,比如保潔、保安、倉管等。其次是建筑工地的確已經成為超齡人員安全事故高發地,他們在體力、精力方面難以勝任超強體力工作,偶一疏忽就會對家庭和個人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不過,為何本來釋放善意的政策會引來如此多的目光?想來,還是因為人們都在關注著,如何讓為國家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農民工群體進一步公平分享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農民工群體的產生有其獨特歷史背景,數十年來他們受追求更好生活的經濟動因驅使,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工作,用汗水和青春推動了中國城鎮化進程。而今,他們老了,曾經那些肌肉健碩手握錘頭的建筑工人,逐漸也有了布滿皺紋的臉龐和佝僂的身姿。

國家統計局《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平均年齡為41.4歲,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6.4%,而2016年的數據則為19.1%。農民工群體老齡化是一個客觀事實。對于超齡農民工來說,他們的問題是:“我還干得動,為什么不讓我繼續干下去?”而對于我們來說,問題則是到了可以享受幸福晚年時候,他們為何還需要繼續從事勞作?倘若想要發揮余熱,又該如何配套相關制度政策?

有數據指出,在超齡農民工群體繼續外出打工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減輕兒女負擔和儲備養老費用兩項。簡言之,一方面是“為子女計”的傳統文化促成,另一方面就是不得不“自我養老”的現實所致。由于歷史原因,很多超齡農民工缺乏繳納養老保險意識,加上現有養老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等因素,他們無法在城市生活中把養老與工作割裂開來。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就有代表委員提出建議,將社保的社會統籌部分金額與繳納地解綁,企業與個人繳納費用均納入社保權益轉移接續范圍,實現“錢隨人走”,以支持將更多靈活就業群體納入社保體系之內。此外,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以超齡農民工應對人力資源短缺也是一種重要方式,關鍵在于盡快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其權益,加大技能培訓力度來拓寬其就業渠道,如此才能把慣常認知中的“負擔”轉變成“資源”。這些有益的建議和嘗試,無疑體現了人文關懷和治理溫度,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影響。

(作者:趙明昊)

標簽:

相關閱讀